2/28/2013

《一代宗師》開箱文

〈外部視角,或致命的補充〉


由台灣新經典出版社出版的《一代宗師》(下稱《一》),承接電影的叫好叫座,在出版巿場捲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潮。精裝版限量印刷,上巿數天已被搶購一空,筆者親眼目睹文藝中年王迷游清源,拋下工作飛的士到書店搶得一本,滿臉欣慰然後在專欄又寫幾天。平裝版上巿後熱潮當又更進一步。

香港電影書的銷量本來向無保證,一般被視為電影的派生物(而且只有比較文藝的大片才會有足以出書的資源投放),有點像酒樓飯後送的甜品綠豆沙——有你都未必會食——即使電影賣座,也不保證書會暢銷。《一》能夠暢銷,與新經典的純熟編輯能力有很大關係。

《一》成書後,不完全是電影的派生物,它是電影的「補充」——德里達意義上的supplement,既是整體的一部分,又溢出整體之外,有改寫和推翻整體的「致命」效果。眾所周知,王家衛拍電影,剪掉的部分更具神秘感,不少王迷甚至習慣把被剪掉的部分當作現實一般去記取。收藏王家衛電影的資料,也就是想要收藏那些從未真正出現過的現實(例如《花樣年華》的明信片裡有一張梁朝偉和張曼玉緊緊擁抱的明信片,我是無論如何不會送人的)。《一》裡面有章子怡和梁朝偉穿黑長衫持摺扇的照片、梁章與宋慧喬的「小團圓」全家福、張震趙本山小瀋陽在暗金山水壁畫前的合照,在收藏來說可有無與倫比的滿足感。小團圓全家福更成為平裝版的封面,與精裝版封面葉問授徒的合照一剛一柔,又恰成「面子與裡子」的關係。連買了精裝版的人,都忍不住大叫想要再買平裝版,新經典編輯的企圖心和能力可見一斑。

書不是用銅版紙印刷,但也許因而便宜和輕巧,不致於厚重難攜。想想,王家衛拍片雖然奢華揮霍,在做書時卻從未走典藏路線,以前魏紹恩編著的《四齣王家衛.洛杉磯》,其實在印象中更像一本風流浪蕩曲折的遊記。香港人傾向的輕巧,在台灣出版社的操作下,終成大賣之物。但這輕巧並不是省功夫,而是用力得宜,懂看編輯門道的人都應發現,書的間隔呼吸做得很好,頁面留白和精緻劇照配搭得神完氣足,像一杯清茶。

以往王家衛的書,間頁中提綱揭領的多半是片中金句對白,是精警的擷取;但今次成書的脈絡最為清晰。王家衛拍戲的瘋狂認真是出名的,《一代宗師》拍十年用七億,當年《旺角卡門》一場離別落淚,據說拍了38次成功收伏張曼玉,今日我們知道趙本山的火柴點煙拍了14遍,都暗笑。書中起始便以「功夫就是時間」,畫龍點睛地點出了電影的重要主題:功夫、時間、認真。以往我們都只看到王家衛天才一樣難以捉摸的形象,這次書中強調得最多的卻是他作了大量資料搜集。像詠春一樣,簡單的板斧悠悠展開,本事、拳派、角色,還有各個製作單位包括演員的深度訪談,大量的資料補充,簡直像電腦遊戲的使用冊子,補完了王家衛原來那種以一個角度切入歷史然後將之全面改寫的狀態。本來,王家衛的裡子,就比華麗的面子更豐富。


能夠有這種既豐富又能讓一般不熟悉王家衛的人都能進入的普及性,我想是因為《一》著重加入了外部的視角。王家衛自認是武林的外人、功夫的外行人,這是一重外部視角;編輯角度,尤其張大春以平起平坐方式與王的深度訪談,又是另一種外部視角。張大春為《一》摻入了醇厚的陽剛性(我總懷疑電影裡許多武林套話張大春是有份的),也把書的定位鎖於武林。兩個聰明人交手,各持一種外行立足,就像趙本山給梁朝偉點煙,點到即止,心裡有數。

記得以前林奕華評王家衛有一句很尖刻,他說王家衛只有興趣與自己的語碼系統對話,於是林慢慢失去了興趣。《一代宗師》電影與書的整個成功,是否在於融合外部視角、放下身段、進入一種新的語碼系統(武林)?我只知道,複雜多變如王家衛撞上武人的簡單,真是一種妙趣:電影武術總指導吳彬,說王家衛「很坦誠把自己想怎麼拍都告訴我們」,我們這些看了王家衛多年的人,簡直是大吃一驚:王家衛不是出了名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最後才剪成一齣,不到最後一刻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嗎?!當下突然了悟,被王家衛訓練成心眼太多的我們,要繞一個遠一點的圈子,才能重新看到他的意義。也許,對王家衛而言,他看香港也是這樣。作為香港人,書裡沒有很多香港視角,對此是略有惋惜,期待《一代宗師》的影評也會結集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