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2016

飲江有遇——哲學.因緣.詩




訪問、撰文:鄧小樺

飲江(1949年-),本名劉以正。1970年開始創作新詩。詩作見於《盤古》、《大拇指》、《文藝》、《詩雙月刊》、《新晚報》、《大公報》及《星島日報》等。1980年代曾任《九分壹》詩刊編輯。曾獲職青文藝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等。詩集《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是深受喜愛的香港詩人。

飲江的文學起源也如一般文藝青年,十六七歲時開始看書,由武俠小說、愛情小說看起,後來讀到現代詩,覺得「新詩很容易,可以玩排列,簡短,又可把情緒投入去,又不用識好多字。」他笑稱,「很多事做不到,但自己也有可以做到的事」。早期他模仿徐速、力匡,格調亦曾受台灣現代詩影響。文學雜誌《羅盤》對他有很大影響,看到詩「可以這樣講說話」,可以用分行的形式,可以用平淡中的生活語言,具體、親和地留下生活的痕跡。」這令飲江的作品充滿本土色彩。

飲江的詩風與他的身份構成了一種複雜性,一方面他是工人詩人、藍領詩人,但他並不走一般鞭撻或歌頌工作的現實主義詩風,反而常常強調「容易」,他的詩中蘊含哲思,超拔於日常的現實城巿空間,清淨簡約,可以遇見神奇的物事,在香港獨樹一幟。「我從不去催迫自己(寫作),也沒有別人催迫我。如果催迫自己,可能會變成另一樣更緊密更精緻的東西,催伯容易成事,但成一件事就會有下一件事……有所行有所止。我覺得不被催迫是好事,可以有更寛裕的感覺,能遇到想遇到的事,在遭遇到它們時,可以與之交接、相處。」

相遇的可能

「遇」是飲江詩的重要主題。「相遇」無非是因緣種果,是短暫的現象,卻往往指向永恒的意義。飲江的〈逝水刻舟〉便由遇見之後的錯開,從錯開寫回起始,引入了極大的時間跨度,星球暈眩,洪水天地初開,刻下去的一刻還在。永恒的意義往往要以變化來反襯定義,遇見、錯開之後投入各自的滄海,但一種很大的牽繫,歷劫還在,多世循環,經歷了各種時代的發展,銅器、農耕、工業、戰爭,像電影和動畫,由結繩記事時代,轉回爬蟲時代,「終究」要尋回,終結,了斷,尋一個說法。

吾愛 我們的星球還在
那旋轉的巨大暈眩還在
我們泛舟洪水悵然相望
逝水之上 已逝
不逝 之一刻 還在
現在 結繩記事又轉回
一個爬蟲時代
我們終究要潛進各自的滄海
尋找失落宇宙中最珍貴

那塵埃」
——〈逝水刻舟〉(節錄)


很簡單的主題,但放在古怪的情境,作詩意的延伸:「緣木求魚」本來是是很難的,但在某情境之中卻是可能的,以生物學的角度看,魚不是鳥所進化而成的嗎?在詩中尋問一個古老的問題,結果令詩人自己都驚訝:「塵埃」的普通話讀音恰似「情愛」,情愛不過是塵埃。

機遇的靜止觀

「機遇到來
我得以
望著你
[…]
望著你
我失去
好的東西
望著你
我失去
壞的東西
機遇到來
我得以
望著你

機遇到來
我失去
唾手可得
整個世界
望著你」
——〈機遇〉(節錄)


一般「機遇」一詞都指向得到某些好處,但飲江反問:是否要得到一些事物才是機遇呢?並引用齊澤克:「愛是女性的,因為女性在愛中經歷到一種神奇的無,這一宣稱的要害,在於我們儘管擁有全部的智識,若沒有愛,我就是無(nothing)。這並不是說,若有了愛,我就算是什麼(something),在愛中,我依然是無。但這無,謙卑地自覺到自身這無悖論式地對它的缺乏的真正自覺中創造了豐富。」飲江說,得到的東西就是得到的東西,但若得到了無,卻可能帶給你很豐富的東西。又自嘲:「唯有係咁諗啦。」

他的〈機遇〉寫一個美好的相遇:「機遇到來/我得以/望著你」,但整首詩,主體都維持靜止的觀望。「總是會恨(很想要)一些東西,令你願意不動。像《仙樂飄飄處處聞》裡瑪麗亞遇到大佐,在花園裡吐露美好的感覺,唱著〈something good〉,歌詞說『為何會遇到你?為何你會站在我面前?一定是我小時做了很好的事情。』遇到已經太好,難以言述的好,像這種好事無理由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時候,在直面相遇的美好時,飲江笑言「唔郁好過郁」。

對陌生抱持美好的信念

我們天天在城巿裡遇到陌生人,有愉快也有不愉快,沙特會說「他人是地獄」。如何對生活維持美好的信念?古老的宗教智慧教我們要善待陌生人,因為他們可能是天使或神仙所變。飲江〈陌生人是天使〉一詩引用五台山的傳說:每個上山的人都會遇到文殊。此詩背後其實是因緣假合,緣起性空,萬物無自性,都是條件和因緣構成。飲江相信,「所有野都係自己帶去」,如果想要遇到善(詩中的「智者」),必須先心中嚮往,傾前靠近,有了意願,再作修為,以頻道吸引智者,不能完全被動,「就算要等智者來敲頭,總要自己把頭伸出去。」

〈陌生人是天使〉 飲江
(
给阿丹阿石)
成為一個陌生人比迎接陌生人更值得——卡内蒂
陌生人是天使
他者文殊
五台山在你握手的手裡
上山的路
猶如下山的路
必有所見
每个人都是智者如果
遇到智者
而除非你是智者
如何
你會
遇到
智者呢
朋友
陌生人
不比
你對你
自己
更陌生啊
成为智者吧
智者如是说
努力成為智者
使得
與你
相遇
的人
(
比如我)
或佢
得以
成為
智者又相與
成為
智者
唔系好爽咩

〈陌生人是天使〉裡面有一種正面積極的信念,與〈機遇〉的被動不動,又是另一種情狀。飲江笑言,「心是驛動的,人是被動的。」就像佛洛斯特的名詩〈林中路〉,飲江笑說自己選了易的一條,不是因為易而選,只是行得容易。」他四十年寫了二百多首,算是很少。「寫詩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在寫的過程中明白了,找到一個說法,像是可以把苦難和麻煩放入括號,讓自己不糾纏於中。否則,世上這麼多荒謬的事發生,像我寫〈石子投進湖裡〉,石子反而埋怨是湖面泛起漣漪才導致它投下去,這種倒果為因,深究下去,怎能發生,怎能繼續發生呢。」

曾有人說飲江詩「真是看得開」,飲江笑說「當我真的看得開時我就會這樣想了。」他認為人並不一定要看得開,自己也不是想要叫人看得開而寫作。他自稱作品多是惶惑,惶恐的產品,心境接近佩索亞《惶然錄》。退後和抽離,有時只因不想情況惡化。他在思考,革命總要求線性推進,像個「一」字,但他覺得,像寫書法的,起始的一頓和結尾的一挫,那裡反而有迴環的空間,有遞增有發展,累積生成,讓一切有完成的可能。

(2015,刊於佛教雜誌)


5/21/2016

無用身體





人,到了真的不能不長大之後,就會發現自己身體裡有那麼多多餘的東西,揮之不去的,豢養在自己身體裡,成為自己也不能控制的東西。外在的說法是,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內在來說,或者是情緒,傷痕,死角。

看王榮祿X周書毅的舞蹈作品《無用》,其實是個很純粹的作品,演出之時沒有語言,佈景簡單,電音配樂有創楚重量,兩個人身體的表現。但純粹之中,其實是大量的情緒瑣屑與解不開的死結。首章,兩舞者的雙手構成無法解開的紐結,兩個人幾乎是扭在一起的,太過親密的殘忍,動作漸趨激動暴烈,那型態愈近於纏綿,糾絆,扭曲,枷鎖,控制。當然在力學上,其實舞者也要借這鎖結發力舞動,於是生之矛盾,便在這種痛苦的糾結中體現。我們的力量,往往來自我們想逃離的東西。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每次讀到都有一種徹悟感:「吾之所以有大患者,在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身體對我而言時常是憂患,不時帶來侵擾與不可逆料的未知,待得它消滅化為無形,方有解脫。我是用頭腦與語言運作的人,但也喜歡現代舞蹈,純粹的身體展現,那些被理性、敘事與語言排斥之物,就會顯現出來。

中段有一節,燈光暗下來,王榮祿獨自在場中疾奔跑圈,觀眾連動作都看不清,只聽到憤怒的喘息幾近鳴咽,那彷彿一種純粹的發洩,身體中的怒濤與精力,黑暗的驅動力,受過的委屈,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根本已超越了形體的承載。看不清,反而覺得近,彷彿完全理解,近乎震撼的觸動。難以理解的是,我們的生命是如何走到這一步?

到後來,洩盡憤怒的人(王榮祿),與憂愁到連接近都趑趄的人(周書毅),終於倒地,然後作為天幕的白色膠幕徐徐降下,覆蓋著已經無法行動的人。那幕有時是低沉的天空,有時是憂傷的光,有時是一種包容的撫慰。而它看起來只是如鋪桌的白膠布一般輕薄廉價之物。無用者可以拯救我們嗎?或者需要先理解我們內在的無用之廢物本質,脫下過於效益主義的度量標準,慢慢與那些無價值的外物齊同,方得領悟之拯救。有時身體的暴躁發洩完,我會呆呆地看著煙灰、樓角、膠袋、花糟、窗櫺發呆放空,像一場暴雨之後的疲倦。


5/17/2016

大書的奢侈奇觀





當書的巿場受到網絡出版的衝擊,書作為大眾商品的性質漸漸動搖,出版便會出現兩極化的情況:一端向非商業的小眾出版發展,一端則向奢侈品的方向發展。都是著重於閱讀體驗的獨特。

最近去到深圳的「雅昌藝術中心」,這是一個與藝術品的收藏、整理、發展等等相關的多樣複合平台,而其中又特別關注出版,表示擁有高端的印刷技術。雅昌開幕,就以五十米高的玻璃藝術書牆震撼藝術界及出版界:逾千個玻璃櫃中陳列著世界各地藝術館或民間出版的藝術類圖書,琳琅滿目而手不能觸,貴族氣氛推到極致。雅昌藝術中心門券二百元,會籍十二萬一年。

去到時,雅昌正在做「大書展」,展示世界各地的大開本貴重圖書。其中50X50cm,厚10cm,已算是小的了。書當然很重,連偷都無法偷走。有著名攝影師的集子(風景攝影居多),更多是品牌的大型結集,我第一本翻開是英國球隊阿仙奴的品牌書,紅色封面無字,只有熨金的兵工廠標誌。印刷的精美不在話下,書中圖畫和攝影的尺寸有時比掛上牆的作品還大。大書的釘裝最重要,如何可以不翻爛?書旁有手套,並請你喚專人來替你翻頁。奢侈品的體驗。

雅昌本身也替中國的古籍珍本、藝術館、某些藝術家或攝影師出版結集。看一圈,發現大書有「套盒」是起碼的入場券。但中國現時出版的大書,排版上仍很不如外國,比如版面上字太多太小太密,好像仍未掌握大書的閱讀距離——於是有種不滿足感,好像這些書本身其實不必做成這麼大這麼厚這麼華貴的樣子。奇觀而形神未足。


(刊經濟日報「書櫃來的人」專欄)
 附圖:雅昌藝術書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