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十萬水急》(A perfect day)是很愉快的經驗,我憶起在讀大學和研究的那些年,每年總要找至少一部這樣的電影來看,元素包括:在荒野或不毛之地,多樣的人群,一點點瘋狂的元素,能夠解決大小問題的人。《十》裡面能夠解決問題的就是馬布魯 (班尼斯奧狄多路飾)——好啦我承認我偏心能夠解決問題的中年人。
《十》裡面的問題包括:一具浸在井裡的浮屍,必須盡快撈起否則會污染珍貴的水源;吊起屍體的繩子斷了,必須在不毛的山頭尋找;被欺侮的小孩,索要皮球及尋找家人;地雷(及作為地雷誘餌的死牛);兇惡的狗;男主角一夜風流後甩不掉結果成為上司的舊情人;官僚和制度;難民營裡壞掉的廁所……問題一個接一個,解決的方法不斷延宕,很依靠常識和人際技巧,應變力要高,不過關鍵還是運氣。在非常實際而具體的環境裡呈現問題,而又寫出魔幻的奇妙感,這種在戰地卑微求存的電影,幽默得來讓人感到希望和力量。
原來電影是改編自擔任緊急救援隊的指揮工作的Paula Farias醫生之小說《Dejarse llover》,怪不得這麼具有實感,能讓人在奇緣式的電影裡認識戰地的情況。在許多境況下,尋求正面和官式的解決方法,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會製造問題。電影中有一位法國新手志工Sophie,沒有處理過屍體的經驗,在基地會議上據理力爭,得罪了全場不在話下,最慘是引來正式的部隊介入,令馬布羅等因事制宜的實際解決方法反被中止。看到這裡有點悚目驚心,因為自己也是力爭型的人,常認為在正式場合講真話、講制度,總可以解決問題。其實這在某些環境裡可能是錯的。
青年常常製造問題多於解決問題,製造問題也許是青年推動世界前進的方法。不過我同時一直喜歡解難(由少年時打機開始培訓),解決問題的快感也是我所嚮往。近於中年,做組織和策劃工作,特別希望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也許別人認為這樣的我少了青年時的銳氣,但自己心知這是一場漫長的學習,就像打機一樣,主角的經驗、技能與珍寶,都會隨之增加。雖然人生要如何爆機,我還沒有想法。
電影是與文學館的同事一起看的,看得開心。我不知他們對「解決問題」有無我這樣強烈的感覺,其實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都比我強。我總是喜歡聘請和自己很不同的人。《十》裡面更有啟發性的,是一支由完全不同的人組成的團隊,如何磨合到可以共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