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好事發生,也是會令人發愁的。文學生活館得到藝發局「行政人才培育計劃」資助,可以開設一個「見習文學行政推廣」職位,竟然收到八十七封求職信,真是始料不及。面試時間有限,這麼多人,怎麼見得完,弱水三千又只能取一瓢,一下子整個館緊張起來,又有微微的哀愁。
雖然笑說「總是工搵我,而非我搵工」,但我小時喜歡求職和面試,喜歡面對他人呈現自己這種挑戰。自己做面試也有點經驗,水煮魚請行政、字花請編輯、書店大量請店員、文學館請行政,都見過一些年輕閃爍的面容。面試其實像照鏡子,公司形象怎樣就會招來怎樣的人,我蠻喜歡照鏡子的。也算有面試運,總是會見到不錯的人,有時就當面試是「識人」。我對緣份總有過度美好的想像——其實見過的好人,絕少會在下次招聘時再見到,小團體能再招一人,起碼要一年後,人力巿場地貌都不知變動過幾次了。文學館開張前招人,不少面試者根本over-qualified,感謝他們對我們的期望,但因為資源有限,到最後只能成為朋友。
這次招聘成果當然是好的,有接近十人一談下來就覺得可以馬上聘用,但位子只有一個,最後還是要讓八十多人失望的……於是面試時很用心談,把面試當成職場教育,算是給面試者的回報。有位高傲的少年,看來完全不諳行政細節,我還是把標準活動流程極詳細地跟他說一次,同事訝異我為什麼說這麼多,我說或者這會對他有益。其實想想這可能被當成傻瓜,但一個有點傻瓜的上司或許也有點吸引,或會得上天庇佑。
面試者要擬活動簡介,要擬想推廣計劃,要role-play,要報告香港文學書籍;有位面試者非文學專業,但已經擬好了一個地區文學計劃來,誠意滿分。紫微斗數指我的下屬多半飽讀詩書,我常在面試時覺得「這人應該去做編輯」,但偏偏編輯在人力巿場上的空缺最稀少。看到這些人,只能默默祝福,或者直言對方文章好、有編輯能力。
以往受資助的文學團體,一向只有編輯,沒有行政的概念。記得當年藝發局就這個計劃諮詢時,只有水煮魚和中學生文藝月刊的關夢南先生,大大認同這計劃對文學團體極有幫助,其餘長者神色茫然。當文學雜誌都朝藝團模式發展,行政人員就極為關鍵。文學館不辦雜誌,是努力進行急速發展,才能發展文化行政,再在行政之外,延伸到文學推廣。第一年文學館申請這個資助計劃沒有獲批,今年的招聘成績,或者證明藝發局終於能夠回應外界期望。招到八十多人,怎麼辦?我們笑說該收取費用,替其它藝團面試、推薦人才。後來我們真的把其它藝團的招聘廣告寄給落選者——因為愈多有心有才者留在文藝界工作,整個界別才會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