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2008

任是失敗也動人

(其實我想取的題目是「惟是失敗才動人」。昨日看了京奧的娘爆閉幕式,加倍感動於去年雅典奧運閉幕式開場時那個憂傷動人的失敗精華片段。)

任是失敗也動人
奧運.經濟.歷史

每年奧運都有金牌榜,向來都是心心所繫;只是今年的競鬥特別激烈。大家心中雪亮,所謂「辦好京奧」,其最重要的意思,其實是通過體育來展示中國作為一個超級(體育)強國,換言之,其實是中國對西方的一次國力演示。

沒拿金牌就是失敗?

中國今次的金牌豐收,其實仰賴於由前蘇聯及東歐等共產主義國家所遺留下的、所謂「舉國體制」,「指國家綜合實力還比較弱的情況下,為了短時間內形成突破,從而採取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攻堅的一種組織制度」。簡言之,「舉國體制」是調動全社會資力、物力操練少數菁英運動員,盡最大力量在國際大型競賽中奪取最多的獎牌獎杯,不無揠苗助長,但由政府強勢推行,收穫自然甚豐。

中國在京奧的金牌數字,已經超越上屆金牌榜首位美國的紀錄;同時,運動員一旦獲銀或銅牌,就哭得好不傷心,就可見一種唯金牌是尚的舉國壓力,已經形成並壓在運動員頭上,絕難翻身。中央電視台的記者這樣訪問獲男子五十米手槍銅牌的譚忠亮:「你奮鬥了二十多年,參加了四届奥運會,而只獲得了一枚銅牌,你覺得你有愧祖國嗎?」迫得譚忠亮說「我對不起祖國23年來的培養」。內地網友炮轟央視記者問題刻薄,駁曰:「23年的努力,23年的坚持,本身就是一个人,一个运动员,一个射击运动员的责任心的最好的体现」。

我想說的是:一、京奧把所有個人成敗都與國家綑綁在一起、不顧一切地追求榮耀的情況,可能已經走入極端;二、一個只容得下成功一面的故事是極之可怕的。記得去年雅典運動閉幕禮播出一個紀錄了那些失敗的運動員之傷心面容的錄像,那種憂傷的美麗令人動容下淚,奧運/體育/人之付出,各種厚度完完整整地呈現出來。在任何故事裡,失敗都必然是與成功交織的雙生植物,有了彼此才能完整。

失敗與經濟

京奧從來不是純粹的體育事件,想知道「失敗」一詞今日的真正涵義,也絕不能只看體育範疇。國人並不真的完全只盲目「拜金」,尤其國內網民,一旦顯出庶民正義俠氣來,真羞殺香港傳媒。舉個例子:香港幾乎完全沒有人留意過伊拉克參賽隊伍,然而內地網民和傳媒都有報導這支只有六人、在開幕前八天才獲准參賽的隊伍,其友善程度且完全超越想像。比如伊拉克皮艇隊的參賽者,雖然包尾,在場觀眾報以不尋常的熱烈掌聲。另一位伊拉克短跑女選手漢娜.候賽因的故事更震撼了大眾的心靈。(註)而國內對伊拉克的友善早有前因,月前於成都舉行的亞洲盃足球賽,成都人民就主動地擔任伊拉克的主場:全場翻滾著伊拉克國旗,熱烈歡呼打氣叫好,伊拉克球員感激涕零,賽後做了一面寫著「謝謝成都 IRAQ」的旗幟繞場誌謝。

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是伊拉克?除了反美帝同仇敵愾之外,國人對伊拉克的同情更在於「窮」:運動員參賽時只有自己的舊t恤,自己縫上國旗;皮艇隊的皮艇是中國贊助而來;達娜.侯賽因穿二手跑鞋參賽,平日訓練時更是赤腳跑在滾燙的運動場上;足球隊太窮無錢上街購物,躲在賓館裡,又沒錢致電回家,連喝不完的礦泉水都帶回家……我想,國人是在貧困乏累、家園動盪連基本的國際賽權利都幾被剝奪的伊拉克運動員身上,看到了昔日的自己。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二○○一年前,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年預算為四億二千八百萬美元,為了迎接北京奧運,年預算隨後增加到七億一千四百萬美元。據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透露,中國在國際競賽中每贏一枚金牌成本要七百萬美元。在這樣龐大的預算中,有多少山區平民、上訪者、沒練出頭來的運動員被犧牲?難得是國人並沒有只見金牌忘記失敗。我們擁抱失敗者,因為這些與我們迥異的失敗者,其實就是自己。

是的,京奧、成功/失敗的交接,竟然是在於「經濟」。有本書叫《失敗萬歲》(Born Loser),竭力要把「失敗」詮釋為美國核心精神的關鍵構成。書中研究指出,「失敗」(lose)本來意指破產時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在野心勃勃人人淘金的十九世紀時則慢慢轉換為「生活毫無建樹所導致的機會損失」——原來它只是指經濟,後來擴大到個人價值;而在最野心勃勃的投機者世代,失敗者亦愈多,思想家梭羅甚至指他的世代(十九世紀中期),百分之九十七的人都要失敗。其後的歷史,就是「失敗」這個原指經濟的用語,轉變為整體性用語的過程,「避免失敗」甚至成為每個個體的使命。然而,作者指出,「失敗」貫穿了美國的流行文化,又存在於社會變遷的歷史,「失敗者」的形象才真正代表美國的大眾,亞瑟.米勒《推銷員之死》的主角,提著大公事包,身影傴僂,連臉也不必有——他的臉就是大眾的臉。

真正把「失敗」從陰暗裡勾出來的,是歷史。批評央視問題刻薄的網友舉出了《史記》的「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遷之偉大,是因為他曾遭誣陷下獄、受腐刑,無人營救,一介孤憤,令他有了批判主流和統治者的獨立眼光。無獨有偶,《失敗萬歲》的作者史考特.桑迪基,也是歷史學者。如果我們有多一點歷史眼光,起碼能多看許多動人的故事。

註:短跑選手達娜·侯賽因是唯一代表伊拉克參加2008北京奧運會的女性運動員,參加100米和200米項目。從她家裏到訓練場地要經過一片教派衝突地區,經常有槍戰,她曾真正遭過槍擊。一度被通知不能參加京奧,她哭了整整4個小時,教練安慰她說她還可以參加2010年倫敦奧運,她說:「我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2012年。」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教練安慰她說她還可以參加2010年倫敦奧運,她說:「「5大量文件角度,「失敗者」的形象才真正代表美國的大眾,典範就是我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2012年。」

????????????????????

TSW,或鄧小樺 said...

不知道什麼大量文件角度
已修正了

yhui said...

an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but the etym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lose" doesn't seem much convincing, it has to be social from the beginning, or in a philosophical language,the sociality of win/lose constructs the extension of passion from its partiality to a diversity of feelings which is definitely more than economical

CH said...

不管是奪金/銀/銅,都值得開心... 更慘的是那些由幾歲苦練至今,但因人才輩出而連上場機會都沒有的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