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2013

祝福嶺大

大學校長的爭議



鄭國漢即將接任嶺南大學校長,引來師生校友的強烈反彈,筆者身邊很多文靜得不得了的嶺南校友,都極之關注事件。事緣鄭國漢曾表態支持廿三條和國民教育——這看來是對於政治立場的反彈,也是梁振英上台後,又一次令人起疑的動作。

不可干犯普世價值

嶺大正名為大學歷時不算久,但這幾年在社會上是有名聲的。尤其嶺大的人文教育學系如文化研究、中文系,發表不少既有學術價值、又能與社會互動的研究,學生亦積極參與社會。例如整個本土化風潮、網絡運動興起,嶺大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提供知識和論述,也鼓勵學生以話語及行動去實踐所學。文化研究的碩士課程,更出了不少明星級畢業生如導演邱禮濤、作家韓麗珠、藝術家梁寶山等等,可見在人文氣氛和素養方面,這幾年的嶺大是一個受社會及文化界認可的品牌。

一間大學能以人文研究和參與社會聞名,就是很好的品牌營造。這樣的大學,怎麼可以忍受一個支持廿三條和國民教育的人出任校長呢?廿三條涉及箝制言論自由,國民教育涉及箝制思想自由,都干犯了普世價值、香港核心價值的底線。

經濟學者治人文大學

就算退一萬步,把政治因素先擱一邊,鄭國漢又是否令人滿意的校長?鄭氏是經濟學者,開口果然有「經濟」味,說「中聯辦不是我老闆,陳智思才是我老闆」,以為這樣可以洗去政治任命的色彩,卻不知,作為一間強調人文素養的大學裡,開口閉口「老闆」,已經俗不可耐。據說昔日陳坤耀校長治下的嶺大能凝聚歸屬感,不但將校訓「博雅教育」打入師生校友心坎,更有名句:「學生入嶺南會流兩次淚,一次是因為入校時的不甘,一次是因為畢業時的不捨。」相比之下,「老闆」云云,實在聽來刺耳。

中國著名學者陳平原,著有《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裡面除了研究中國大學的歷史及體制借鑒史外,更重要的是,傳承了大學獨立和包容的精神。北大是中國重鎮,難免受到政治的影響,校史的詮釋也會隨著政治風潮變化。陳平原以「北大校長的歷史評價」為例:「三十年前,我們不能確定馬寅初的貢獻;二十年前,我們對如何評價蔡元培拿捏不準;十年前,談論胡適時我們仍然舉棋不定——而所有這一切,如今都成了『常識』。或許,這就是『歷史的進步』。」這些大學校長之所以評價有所變化,皆因他們入校後特立獨行、建樹良多,為學校不惜與政府對峙,政權忌之諱之,要等歷史作出評價。而鄭國漢只懂說「要讓嶺大追上港大中大」,任何時代都會認為這話是失禮。而偏偏這種人很得政權的支持。

同樣是經濟學者治人文大學,前幾年劉遵義治中大可資借鑑。當時劉氏一入大學,便說「大學只是茶餐廳,學生是老闆,付了錢要點什麼都可以」,高舉商業思維治校。然後中大出現「大學英語化」的爭議事件,筆者親耳聽過有教授對中大變遷覺得意興闌珊,說「看嶺南那樣也很好,起碼比較自由,不如去那邊教」。後來還有許多校內抗爭。筆者作為中大校友,雖不在校,但看著劉遵義當年棄中文、斬樹、差點要剷除「烽火台」、拒民主女神像,把樸素的大學塗脂抹粉,感覺真是生不如死。寄語各代嶺南人:防患於未然。

(刊經濟日報論壇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