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周一星島日報。由於找《白蛇傳說》的劇照太無癮的關係,我去了重溫《青蛇》。)
香港文化移植內地,合拍片催生的是港產片經典內地翻拍,理論上仍是港人操刀,程小東的《白蛇傳說》(下稱《白》)和較早前葉偉信翻拍《倩女幽魂》。可惜,看在港人心頭,一派不倫不類之感。
粗糙翻拍
其實看到阿SA到威尼斯走紅地氈那襲綠色長裙,我都應該知道事情不妙。《白》美指是張叔平,也算是金漆招牌,然而資源明顯被分配予特技(青蛇胸口那片綠色可夠礙眼!),水漫金山總算做了大場面、償了《青蛇》徐克特技爛尾的心願。我亦對白素貞和小青的束髮玉飾注目良久,那植物花草式樣細巧精緻,與白青二人衣飾上的簡單現代恰成對比。但不知是因為質料不佳還是導演不懂借題發揮,那本應是作翠玉狀的頭飾,在鏡頭下看來竟如塑膠。原來的白娘娘民間傳奇,許仙借傘、同渡的故事,郎情妾意眉來眼去,卻被一場燈會打鬥取代,令人大感沒趣。白素貞竟用法術令許仙在斷橋上萬分狼狽、無處可逃——一點都不浪漫,難道隱喻著內地女誓得港男的狠勁?嘿。
(青蛇劇照。注意頭飾!細膩的零亂感!)
我中學時在圖書館看李碧華《青蛇》原著,以配角小青的角度切入,寫「女性互相嫉妒」這樣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小眉小眼的題目,又扣連中國當代歷史,性別心理處理亦非常大膽——無論是小青情挑法海還是法海喜歡許仙,都是異常大膽鮮明的,當時對一個中學女生來說,可稱震撼。及至徐克拍《青蛇》,王祖賢張曼玉,二蛇學人行路的一幕膾炙人口,堪稱是現代和古代兩種眼光重合,同時又反諷著亘久的現象:「女性通過被男性觀看來塑造自己」。而雷楚雄為《青蛇》作美術指導,將京劇式誇張的化粧和飾物引入《青蛇》,整個故事有了能說服任何人的舞台和場景,至今仍記得白素貞慵懶地以水勺作燙斗一幕。那些精緻的小節,令我覺得後來水漫金山拍得再爛都是瑕不掩瑜。
(回眸靚到咁!!)
文人傳統湮沒
過往內地多半視香港文化為蠻夷,覺得香港長處在於都巿化進程超前內地、通俗文化之蓬勃。因此經典香港電影中(古裝片名義上又算與內地片接軌),則被選擇為移植對象。但在《倩女幽魂》和《白蛇傳說》的移植來看,內地的改編反而是不懂吸收香港通俗文化中精緻的部分,不理解香港通俗文化其實與中國古典傳統有無形相連。就以徐克為例,他改編古典作品可算是無法無天(原版《倩女幽魂》掛程小東的名字,但行內傳說實為徐克執導筒)。原版《倩女幽魂》中小倩以口渡氣藏寧采臣於浴桶中一幕,委實是香艷浪漫,點到即止令人心蕩神馳,完全體味讀書人夤夜讀書時的遐想,幻想得那麼曲折壓抑。當年只看到其突破禮教的一面,如今看來卻覺這種幻想實得了書生心態的三昧。唉,徐克再粗枝大葉,底子也是個文人;而程小東再柔情慈愛(《白》中李連杰的父親心態如為程小東代言),也是個武人——如今更讓人肯定,原版《倩女幽魂》是徐克作品……
程小東的《白蛇傳說》和葉偉信版的《倩女幽魂》,有共同特點:男主角本來是書生,都改成比較「基層」的身份,寧采臣是個工匠,許仙是個平民藥師。這不知是否國內的審查制度使然(難道知識份子不能成為電影主角?),還是覺得比較基層的身份容易獲得大眾認同。我一向在價值上支持基層,但目前這二個重拍還是比較草率,也不能顯出什麼左派藝術觀。此外,因為香港電影被定義成面向通俗巿場,而且往往專攻青年巿場,有時看來難免覺得低智——不不,低智應該與青年無關,飾小倩的劉亦菲掏出一把M&M出來說是仙豆,什麼青年都難以原諒的吧。至於《白》裡文章飾,由和尚轉變成蝙蝠怪的能忍,一直覺得好生眼熟,肯定是抄的,但一時想不起來——結尾時法海拋給能忍一個蘋果,原來是《死亡筆記》!有必要這麼赤裸揭曉答案嗎?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不過,我最難忍受的還是,因為內地不能拍鬼故事,而把小倩改為「狐妖」。明明是倩女幽「魂」,不是倩女幽「狐」呀!而內地又已經以假作真,媒體羅列歷代聶小倩的「狐仙」造型。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的國家就是這樣令人吐血。我便重新想起,在五十年代,中國的知識份子是為何漂流到香港,偏居小島,保存我們文化的根。
我還要看著香港的經典被爛拍多少次呢?既然經典不能重現,何不讓我靜靜懷念?聞說徐克將會自己重拍《新龍門客棧》,如果連導演自己重拍都不能修成正果,那麼,我也只得看著內地的重拍版將我的懷念毀滅。
當年青蛇trailer。徐克的特色總是一路打一路講野,好忙。
唯美版
香港文化移植內地,合拍片催生的是港產片經典內地翻拍,理論上仍是港人操刀,程小東的《白蛇傳說》(下稱《白》)和較早前葉偉信翻拍《倩女幽魂》。可惜,看在港人心頭,一派不倫不類之感。
粗糙翻拍
其實看到阿SA到威尼斯走紅地氈那襲綠色長裙,我都應該知道事情不妙。《白》美指是張叔平,也算是金漆招牌,然而資源明顯被分配予特技(青蛇胸口那片綠色可夠礙眼!),水漫金山總算做了大場面、償了《青蛇》徐克特技爛尾的心願。我亦對白素貞和小青的束髮玉飾注目良久,那植物花草式樣細巧精緻,與白青二人衣飾上的簡單現代恰成對比。但不知是因為質料不佳還是導演不懂借題發揮,那本應是作翠玉狀的頭飾,在鏡頭下看來竟如塑膠。原來的白娘娘民間傳奇,許仙借傘、同渡的故事,郎情妾意眉來眼去,卻被一場燈會打鬥取代,令人大感沒趣。白素貞竟用法術令許仙在斷橋上萬分狼狽、無處可逃——一點都不浪漫,難道隱喻著內地女誓得港男的狠勁?嘿。
(青蛇劇照。注意頭飾!細膩的零亂感!)

(回眸靚到咁!!)
文人傳統湮沒
過往內地多半視香港文化為蠻夷,覺得香港長處在於都巿化進程超前內地、通俗文化之蓬勃。因此經典香港電影中(古裝片名義上又算與內地片接軌),則被選擇為移植對象。但在《倩女幽魂》和《白蛇傳說》的移植來看,內地的改編反而是不懂吸收香港通俗文化中精緻的部分,不理解香港通俗文化其實與中國古典傳統有無形相連。就以徐克為例,他改編古典作品可算是無法無天(原版《倩女幽魂》掛程小東的名字,但行內傳說實為徐克執導筒)。原版《倩女幽魂》中小倩以口渡氣藏寧采臣於浴桶中一幕,委實是香艷浪漫,點到即止令人心蕩神馳,完全體味讀書人夤夜讀書時的遐想,幻想得那麼曲折壓抑。當年只看到其突破禮教的一面,如今看來卻覺這種幻想實得了書生心態的三昧。唉,徐克再粗枝大葉,底子也是個文人;而程小東再柔情慈愛(《白》中李連杰的父親心態如為程小東代言),也是個武人——如今更讓人肯定,原版《倩女幽魂》是徐克作品……
程小東的《白蛇傳說》和葉偉信版的《倩女幽魂》,有共同特點:男主角本來是書生,都改成比較「基層」的身份,寧采臣是個工匠,許仙是個平民藥師。這不知是否國內的審查制度使然(難道知識份子不能成為電影主角?),還是覺得比較基層的身份容易獲得大眾認同。我一向在價值上支持基層,但目前這二個重拍還是比較草率,也不能顯出什麼左派藝術觀。此外,因為香港電影被定義成面向通俗巿場,而且往往專攻青年巿場,有時看來難免覺得低智——不不,低智應該與青年無關,飾小倩的劉亦菲掏出一把M&M出來說是仙豆,什麼青年都難以原諒的吧。至於《白》裡文章飾,由和尚轉變成蝙蝠怪的能忍,一直覺得好生眼熟,肯定是抄的,但一時想不起來——結尾時法海拋給能忍一個蘋果,原來是《死亡筆記》!有必要這麼赤裸揭曉答案嗎?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不過,我最難忍受的還是,因為內地不能拍鬼故事,而把小倩改為「狐妖」。明明是倩女幽「魂」,不是倩女幽「狐」呀!而內地又已經以假作真,媒體羅列歷代聶小倩的「狐仙」造型。一個不尊重自己歷史的國家就是這樣令人吐血。我便重新想起,在五十年代,中國的知識份子是為何漂流到香港,偏居小島,保存我們文化的根。
我還要看著香港的經典被爛拍多少次呢?既然經典不能重現,何不讓我靜靜懷念?聞說徐克將會自己重拍《新龍門客棧》,如果連導演自己重拍都不能修成正果,那麼,我也只得看著內地的重拍版將我的懷念毀滅。
當年青蛇trailer。徐克的特色總是一路打一路講野,好忙。
唯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