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號的《明日風尚》刊出了我一篇長文,〈書展夢迴〉。但這期不知為什麼一直在香港買不到,幸得他們寄了書來。下面是原來給他們做的一個筆談,本來說和其它香港青年作家的答案一起刊出,後來整個欄目不知所蹤,貼在這裡以饗讀者。)
明:你怎么理解“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宣傳詞兒我們不能太認真。但是我必須承認這句話層次比較複雜,相當辯證。大概第一句是對外地人的招徠,第二句是對香港人的祝願。香港人一直有一種自信,就是覺得彈丸之地儘收世界潮流資訊,芥子須彌。然而不斷變化的香港,對於自己的身份和特質卻總是有種妾身未明的尷尬,像一個青春少年,不斷變化,但時時迷茫,在別人眼中又很執著於自己。這句話的意境比較靜,這一點它甚至勝於香港書展本身。
明:包括您在内,人们的阅读观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您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为什么?
我覺得香港社會現時有一種氣氛,就是文學、藝術、電影、電視和流行曲等都需要和社會時事、政治事件掛鉤,才能造成聲勢、獲得報導。這一方面顯示了「去政治化」的迷霧已經開始被驅散,公共性的維度拓大,但也顯示了現代主義以來文藝的自在自足已經開始崩壞,很快蕩然無存。範式轉移,新的崩壞與建立將要到來。與其簡單講悲觀和樂觀,不如說:在香港,對反叛而言,這可能是很好的年代;但對於純粹藝術則不太樂觀了;對於知識而言,這可能是最糟的年代。
明:你对今年评选的年度作家有什么看法?通过今年活动设置,您觉得他透露了哪些信息?
今年香港的年度作家是西西,她是我們很愛戴的香港本土作家。去年的劉以鬯算是「混跡江湖型」的作家,一邊寫報上雜文一邊搞嚴肅文學;西西則是另一線的「隱居型作家」,寫作不輟著有《我城》、《飛氈》等重要的本土代表作,在形式上作了大量實驗,她一直很低調,幾乎不出席公開場合。今年書展給她做了一個展覽,除了展出手稿之外,還展出了她收藏的模型屋、自己親手製作的毛熊和猿猴(配合《猿猴志》)。繽紛精緻活潑,我覺得西西真的可以一反商業社會覺得文學太沉重或無趣的刻板印象。而今年關於西西的活動,西西本人並不在座,這也一反商業社會裡作家必須像明星一樣宣傳和「打書」的邏輯:它呼應理查.桑內特所謂的「公共性」,即作家只須寫好作品,人們因好作品而擁戴作家,而非因人格魅力或樣貌。
明:今年您比较关注哪类图书?为什么?
以類型來說,今年我關注一些揭示藝術及文化之公共性面向的書籍,例如關於塗鴉的幾本書,《推土機前種花》、《物盡其用》、《工藝美學》等。我期待藝術能夠幫我們從受監控和被操控的媒體中醒來,以更廣闊、更具包容性和震撼力的方式去看當下的現實。
明:您认为香港出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雜、亂、快。工具化與個人化的各走極端,自由的混搭(crossover),包裝和實際內容可以差很遠(也包括很嚴肅的書會包裝成很流行/庸俗/工具化的書)。老實說很考驗人分辨的眼光。
明:香港正在一个文化上的转型期,社会开始孕育新的活力和动能,新旧交替以及一些新香港的特征在书籍出版上,以及新作家的涌现上,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上,已经初现端倪,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能否透过您的观察谈谈您的体会?
香港的確是在一個轉折點上,一些要求改變的聲音愈來愈響,而且像驚螫一樣驚動了潛伏地下的另類生活力量,開發了跨越階層和範疇的連結力量。它的根基首先是舊日香港的風物歷史鉤沉,但其面向的對象是追求另類生活的青年、文化讀者群,有一種庶民的性格。以本土為緯,關於藝術、自然、飲食、空間、建築的書愈來愈多,一些歷史和風物研究也開始增加出版。現在要做香港研究、了解香港,可考查的書籍比以前多好多,以往都是靠口耳相傳的。而敢於批評、挑戰權威的香港書也愈來愈多。風潮是有出現,至於習慣和品味的轉移——即意識型態戰爭呢,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大家都在談「舊」,新香港是否要誕生,要視乎所有人的能量。大部分人還在觀望,今年敢於呼應「新香港」的好像就是《二零一零香港電影回顧》裡部分電影論者。不過,今年我被好多台灣和內地的朋友和傳媒問及「新香港」及「追求另類生活」,看來好多人是奔這兩樣可能而來的呢。
明:您在此次书展挑选了哪几本书?
畢恒達《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周綺薇《推土機前種花》(香港:MCCM)、黃碧雲《末日酒店》(香港:天地)、隱形委員會《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台北:行人)。
明:你怎么理解“从香港阅读世界,在阅读中发现自己”?
宣傳詞兒我們不能太認真。但是我必須承認這句話層次比較複雜,相當辯證。大概第一句是對外地人的招徠,第二句是對香港人的祝願。香港人一直有一種自信,就是覺得彈丸之地儘收世界潮流資訊,芥子須彌。然而不斷變化的香港,對於自己的身份和特質卻總是有種妾身未明的尷尬,像一個青春少年,不斷變化,但時時迷茫,在別人眼中又很執著於自己。這句話的意境比較靜,這一點它甚至勝於香港書展本身。
明:包括您在内,人们的阅读观这些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您是乐观派还是悲观派,为什么?
我覺得香港社會現時有一種氣氛,就是文學、藝術、電影、電視和流行曲等都需要和社會時事、政治事件掛鉤,才能造成聲勢、獲得報導。這一方面顯示了「去政治化」的迷霧已經開始被驅散,公共性的維度拓大,但也顯示了現代主義以來文藝的自在自足已經開始崩壞,很快蕩然無存。範式轉移,新的崩壞與建立將要到來。與其簡單講悲觀和樂觀,不如說:在香港,對反叛而言,這可能是很好的年代;但對於純粹藝術則不太樂觀了;對於知識而言,這可能是最糟的年代。
明:你对今年评选的年度作家有什么看法?通过今年活动设置,您觉得他透露了哪些信息?
今年香港的年度作家是西西,她是我們很愛戴的香港本土作家。去年的劉以鬯算是「混跡江湖型」的作家,一邊寫報上雜文一邊搞嚴肅文學;西西則是另一線的「隱居型作家」,寫作不輟著有《我城》、《飛氈》等重要的本土代表作,在形式上作了大量實驗,她一直很低調,幾乎不出席公開場合。今年書展給她做了一個展覽,除了展出手稿之外,還展出了她收藏的模型屋、自己親手製作的毛熊和猿猴(配合《猿猴志》)。繽紛精緻活潑,我覺得西西真的可以一反商業社會覺得文學太沉重或無趣的刻板印象。而今年關於西西的活動,西西本人並不在座,這也一反商業社會裡作家必須像明星一樣宣傳和「打書」的邏輯:它呼應理查.桑內特所謂的「公共性」,即作家只須寫好作品,人們因好作品而擁戴作家,而非因人格魅力或樣貌。
明:今年您比较关注哪类图书?为什么?
以類型來說,今年我關注一些揭示藝術及文化之公共性面向的書籍,例如關於塗鴉的幾本書,《推土機前種花》、《物盡其用》、《工藝美學》等。我期待藝術能夠幫我們從受監控和被操控的媒體中醒來,以更廣闊、更具包容性和震撼力的方式去看當下的現實。
明:您认为香港出版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雜、亂、快。工具化與個人化的各走極端,自由的混搭(crossover),包裝和實際內容可以差很遠(也包括很嚴肅的書會包裝成很流行/庸俗/工具化的書)。老實說很考驗人分辨的眼光。
明:香港正在一个文化上的转型期,社会开始孕育新的活力和动能,新旧交替以及一些新香港的特征在书籍出版上,以及新作家的涌现上,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上,已经初现端倪,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能否透过您的观察谈谈您的体会?
香港的確是在一個轉折點上,一些要求改變的聲音愈來愈響,而且像驚螫一樣驚動了潛伏地下的另類生活力量,開發了跨越階層和範疇的連結力量。它的根基首先是舊日香港的風物歷史鉤沉,但其面向的對象是追求另類生活的青年、文化讀者群,有一種庶民的性格。以本土為緯,關於藝術、自然、飲食、空間、建築的書愈來愈多,一些歷史和風物研究也開始增加出版。現在要做香港研究、了解香港,可考查的書籍比以前多好多,以往都是靠口耳相傳的。而敢於批評、挑戰權威的香港書也愈來愈多。風潮是有出現,至於習慣和品味的轉移——即意識型態戰爭呢,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大家都在談「舊」,新香港是否要誕生,要視乎所有人的能量。大部分人還在觀望,今年敢於呼應「新香港」的好像就是《二零一零香港電影回顧》裡部分電影論者。不過,今年我被好多台灣和內地的朋友和傳媒問及「新香港」及「追求另類生活」,看來好多人是奔這兩樣可能而來的呢。
明:您在此次书展挑选了哪几本书?
畢恒達《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周綺薇《推土機前種花》(香港:MCCM)、黃碧雲《末日酒店》(香港:天地)、隱形委員會《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台北:行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