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05

枕頭

朱寶以前頹廢的時候,就會把自己的臉埋在枕頭裡,悶聲尖叫「好depressed呀!!」

五月一定有些問題。黑暗的潮水。

到底有沒有人能夠告訴我,那堆資料為什麼會跌到下面去了?為什麼《小武》那一段突然變了顏色?我已經換了好多個範本。簡直想把這個blog delete了。

昨晚看了長版的《站台》。近日深覺賈某提供了最近生活唯一的熱度。看戲之前沒吃什麼東西,然後散場時冒大雨跑很遠的路去吃餃子,渾身都濕透了。回到家中,看戲時累積下來的頭痛像一塊貼在額上的退熱貼。然後眼皮很重。然後做噩夢。有一隻瘦小的麻雀飛到我家廚房,口中噙血。我和母親又為如何醫治牠而爭執。然後那原來便是我的狗,顫巍巍支起身來,口中嘩啦嘩啦吐血。我知道再找醫生也沒有用了,便坐在地上大聲哭起來。這實在是一個太過直露的夢。

醒來後打電話給母親。她說狗很好,愈來愈好。反問我為什麼氣喘喘的。又說,掛念狗就回來看牠啊。我幾乎衝口而出:看又有什麼用,總之在你眼中總是愈來愈好的。但一口氣提不上來,什麼都沒說就掛了線。

然後再睡。一個夢一個夢地做下去,一次一次地醒過來。

5/26/2005

五月.畢業的歌

原來是我這麼天生
我這麼悠閒
攀一個最挺的山
從來沒有這麼傾斜
有太多毒蛇
穿一個最闊的荒野

然後是我東奔西撲
我每天思索
終於我變了堅壯
然後又故意失方向
修練到我的擅長
捉一隻最美的孔雀



〈快樂牛郎〉,《萬歲萬歲萬萬歲》,達明一派。節錄。

冷淡的問題

從前並肩的好兄弟
可會撐到底

5/22/2005

觀看



《小武》裡最後一個鏡頭:小武被老警察帶到街上,警察有事要辦,便把小武銬在電線杆上,小武蹲著等待,他的樣子比平時略顯不自然。但一陣子之後,他不經意地回頭,鏡頭隨他的視線緩緩搖過去——原來他身後已圍滿了一大群人,等待變成了示眾。那些人與他同屬一個小城市,外表、舉止或許連性情都相去不遠,可是觀看與被觀看的相對立位置,就把一個與這個城市有著相同氣質的普通人物,與其所屬的社群割裂開來。而經已失去了朋友、愛人、家庭的小武至此完全孤立,一無所有。觀看,時常都是殘酷的。

(全文見《賈樟柯電影特集》)

5/21/2005

單身鏖戰

在學聯這件事上,最瞭解我感受的,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

太多無法為他人理解的東西乃是因為我一開始以為那些是生死愛慾無不可談的朋友。朋友們都認為那無所謂那像天上的雲一般遙遠夢幻於事無補便理所當然地沉默。一切都很簡單:我常為群體而徹底投入不過某些時候真的孤獨;我將情感和理性混合使用令邊界模糊且無轉圜之地;我獨斷獨行然而需求他人的支持;我深信這不是我的錯但無法對人講清楚。

對不起,這段時間突然倒退到不知何世,這種種反應都像一名含冤莫白的中學生。或者是隨年月過去,我依然受不了委屈。

5/20/2005

賈樟柯:「關於那個時代,好像只說了一句。」

(這是我寫的第一個賈樟柯訪問,因為篇幅計,不能太長。但其實,我覺得賈樟柯的訪問是愈長愈好看的,同時也是愈細緻、愈專門愈好看。大概是我們沒有太取得他的信任,他跟我們講的細緻之處還不是最多的。而賈,我總是說,這個人有著從事藝術工作者所看重的一切東西。)


「關於那個時代,好像只說了一句。」——訪賈樟柯

被稱為「近幾年來最令人興奮的電影天才之一」,35歲的賈樟柯已經拍出了第四部長片。第一部長片《小武》被驚艷於世界各大影展距今已有十年;以賈自身成長的80年代中國為背景的「平民史詩」——《站台》拍出了3個多小時的篇幅;過了而立之年的賈樟柯也把鏡頭由自己的一代移向了當下的年青人,拍出了魅艷的《任逍遙》,再來是能於國內公映的《世界》。可是賈樟柯說,「我覺得對那個年代的講述才剛開始。」聲音輕而緩和。

在忘記之前——舊的回憶、新的電影

《小武》的第一個鏡頭是一雙手的大特寫,那雙手劃著了一根火柴,火柴盒上寫著「山西」。那便是賈樟柯的故鄉,也是故事的地理背景。賈樟柯的電影裡就有著那麼多的細節,不只是個人回憶的投射,也綿密地縫出了一個時代的底色。描寫記憶時強調私密性無疑是討好的,但賈不同凡響之處,是他真的能把個人的記憶變成通往群體的路徑。

「我相信大多數時候,每個人所一直難忘的東西裡面,一定有著時代的普遍性。所以無論在拍當下還是過去,無論是面對一個多動蕩的環境和宏大的背景,我堅持拍個人感受。我覺得中國這些年的電影特別多是官方的記憶,或者說是官方對民間的記憶的想像,所以特別需要這種從個人出發的,對時代的回應。」他的敘事衝動在於:「有一大堆的事情和細節忘不掉。」

賈樟柯的下一部劇情長片,將會以文革為背景。文革於76年結束,賈說其實之後還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他是70年出生的,殘餘的文革氣氛便構成了他的成長背景,恍如生和死的強烈並置。「當時我看到的年青人就和現在很不一樣,每天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傷,都是打的撞的,頭破血流那種,很髒、很有野性,很有生命力。」他淡淡地提起了「被死亡中止的成長」,我們便又想起他在其他訪問裡說過,那個借了他單車到杏花村酒廠喝酒喝死了的朋友。

「這個畫面可能會變成電影的開頭吧:當時有一天,我在我們家那個小城(山西汾陽)裡面,看見一個男孩揹著另一個男孩在走,遠遠看著你會以為他們在做什麼遊戲,但其實那個男孩是被扎了一刀,流著血,被人揹著,跟著來看的孩子愈來愈多,大家就這樣一直跟著到醫院,沒事幹,就一直看他包紮。現在想來,就是一種特別傷感的回憶。我怕連我都忘記了,趕緊拍吧。」

即使是面談,賈樟柯描述事情,也總連帶著四周的景色,人的動作,所以一切都容易了然於心。或許是因為,他心裡有一大堆「一閉上眼就會跳出來的畫面。」

公共記憶:「我們慢慢會變成一個有過去的民族。」

賈樟柯所在意的不止是他自己的回憶,還有整個民族的回憶。「如今中國人生活的世界,過去的記憶沒有人願意提起,而未來也是模糊一片的,我們只是糾纏在『現在』的快速事物裡。」只有「現在」的話,是不能建立起完整的時間意識的,在世界上無所適從的人們,於是只能茫無方向跌跌撞撞。《世界》裡,已經認定泰生不可信靠的小桃心如死灰,偏偏穿著輕薄婚紗準備登台表演,突然漫天灑下大雪來。「以前春天來了是很清楚的,樹一點點的發芽了,花開了,一點點的來了,我們還有一個正常的時間感覺。但現在,冬天很久都不來,又突然雪就來了。」

賈樟柯對這些無法抵擋的變遷難以釋懷,唯是講到DV,他好像比較寬懷一點。他認為DV也許會為中國帶來「影像生活」:「我覺得所謂影像生活並不一定需要拍出作品來,像一個男孩子拍她女朋友,一個丈夫拍他太太懷孕,都是影像生活,都會改變我們跟影像的關係。飯桌上的食品、人的服裝,今天可能只是你的一個私人影像,50年後就是一個公共記憶。說大一點,它是我們的民族記憶——我們的生活有據可查。我們慢慢會變成一個有過去的民族。」賈樟柯笑了,說話速度也加快了:「有人說那是影像垃圾,我說不是!就先把它放在那兒,有一天它就不是垃圾;如果它是垃圾,人家自己就會刪掉了。」

這段話裡有著兩種不同的「垃圾」的定義。一種是從專業影像工作者角度出發的,質疑民眾製作的日常影像之價值;另一種是從民眾自身的需求出發的,由拍和被拍的人決定影像的價值。作為「近幾年來最令人興奮的電影天才之一」,賈樟柯能夠這樣平等地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理解影像的價值,而且隨口道來,毫不煞有介事。


「拍電影是要不斷克服自己血液裡的毛病。」

感受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沉滯,賈樟柯這樣形容自己的位置:「我覺得自己是個當事人。」賈樟柯的作品帶著細膩的傷感;但在傷感之同時,其冷靜和節制又表露出敏銳的思考和批判力。《任逍遙》裡的大同少年斌斌、小濟、巧巧,他們穿著之入時不下於香港青少年,卻連酒店浴缸的水龍頭也不懂扭開。然而他們面對環境時的無力儘管如此昭然若揭,電影卻始終讓觀眾與角色拉開距離,拒絕讓觀眾找到可以徹底洞悉人物內心的超然位置——沒有大特寫,沒有前後運動,鏡頭要嗎在一個足以看到大半身子的距離外僵立不動,要嗎在一個很近的距離內,被電視機或其他雜物擋住了視線。賈樟柯說:「在拍電影的時候,我會和人物保持一個距離。我覺得電影沒有純粹的客觀,但我要有一個客觀的態度,可能正因為我自己是個當事人。作為一個當事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身上文化上的負面東西。

「95年一開始拍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是個叛逆者;但到現在我覺得,我本人也是被時代局限著的一個人,包括對我們的文化上面的負面元素的認識,對融匯到我們血液裡的東西一種不清晰的認識。拍電影就是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性來不斷地來克服自己身上的毛病。

「譬如說我們很久沒談到的,法西斯主義藝術,但或許在中國現代藝術裡,它改頭換面又回來了。這個事情很麻煩,就是我們所一直反對的東西,像革命文藝裡那種主觀的、具有強權性質的某種東西,突然它以現代藝術的面貌回歸了。

「像有一個行為藝術的表演,藝術家是誰我就不說了,他自己收藏了一個宋代的瓷瓶,他的藝術就是把它砸掉。我覺得這個藝術特別殘暴。他覺得他佔有了一個藝術品,他就有權把它毀掉,我覺得這是一種紅衛兵的藝術。這種藝術也包括《英雄》,我覺得《英雄》不可思議,我覺得一個有文化反省意識的藝術工作者,不可能拍出這樣崇拜強權的電影來。我覺得武俠精神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弱者的想像,在《英雄》裡則變成『強權有理』的一種意識——不管電影多麼賞心悅目,對我而言它是匪夷所思的。很麻煩,很多這種事情要搞定。

「我覺得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問題是為什麼不自覺的就會出現這種『強權有理』的意識(如果是自覺的就更麻煩了),而且有一億到兩億的人去看。我覺得有時藝術家在文化上的判斷要很小心,應該養成自覺的反省。因為很多東西是在我們的血液裡的。」


賈樟柯反覆地說,他覺得中國現實社會狀況十分複雜,他特別擔心把它簡化了。他認為藝術工作者需要一種「獨立性」——然而「獨立」的意思是,不要太自信,不要太輕易下結論。「我覺得很多大陸的藝術會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很輕易就下結論,掩蓋了真實的問題。應該什麼事情都看看。面對人來說,也是一種對人的尊敬,就是不要那麼簡單就下結論說對/錯、好/壞,其實有很多東西是曖昧、模糊的。我特別不願意把別人想像成不幸福的。」


在閱讀賈樟柯的訪問時,我總想像他說話的速度是比較急促的,因為他的話是那樣條理清晰。但其實賈樟柯說話是相當輕柔而緩慢的;如果他的話裡有著鋒芒,那只是因為,他明顯已經把那些事想過很多遍了。當我們被他所描述的滑稽事情弄得大笑不止的時候,他總是早我們一步把話題拉回他所思考的事物之上。因此我由衷地相信,他的步調不會輕易被其他事物打亂。

尋人

汪暉魯迅齊澤克中大?集這四物於一身的人,而竟然我不認識?

紀事

因為space的課代完了,便放自己假——放假的方式就是回去報社,過文,催工,無日無夜,玩連環新接龍。過程並不愉快。尤其想起我對譚志輝文章的批評,到頭來大概只是對空氣彈琴——還有他源源不絕觸動我神經的廢話。我對劉杰霖非常失望,甚至鄙夷。 當然還有本月金句:「我適合看些什麼書我自己最清楚。」

各方好友最常對我說的話就是「你不能太計較」,well,像我這樣斤斤計較的人,遇到「不能跟他計較」的人和事,往往是最痛苦的。所以解決之道應該是想想怎麼和他計較,而不是認定那些不可計較。 不過,我到底也學了一句:「你要死唔俾你死呀?」

****

最愉快的莫過於見老師。老師有了新寵兒之後,已經開始放棄我,而迄今還未完全放棄晒,實在值得還神。我也會為了彰顯神恩,而繼續撒嬌撒賴撒潑。老師發動我去反明光社:你罵榆林一間書店沒意思。說了半晌(其實都兩個幾鐘),天昏欲雨,老師就想家。師母萬歲!!

老師和周某的背景和取向那麼不同,都用不同方法指出了我的同一個弱點:把批評對象鎖得太小,結果令自己動彈不得,或回報太低。 well,論文的格局開得太大,所以做不完。

***

在咖啡閣外,見到剃了頭的s。我想我們終生都不會再說話了。但她可能會search到這裡。

***********************************************************************

最麻煩的是,我傷害了a。這次非常麻煩。麻煩得不懂得怎樣寫出來。面對著的情況好像不是我這個年紀這個時候會遇見的。在理論和粗話之間被一隻手掾起來,扔進了〈早班火車〉的中學時代,尖刻和冷硬消失不見,一切都像中學時代才有的愚笨——不能訴諸理性和言語,我就像殘廢了一樣——很久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以致它不能融入我的象徵秩序。非常麻煩。

普通生活,普通女孩

普通生活,普通女孩

——侯孝賢《珈琲時光》


童話裡有幽暗失誤:
小女孩墮出窗外
窗外那龐複的世界。你心領神會,但不十分害怕。

你只是描述你意味深長的夢裡,孩子融成了冰
女孩,你的麻質裙子像中學生
而你未婚懷孕
就讓電影院裡的香港人驚訝吧
你在下午的地板上沉沉睡去
圍繞你是無聲桌椅和不親暱的貓你的
生活無須向他人解釋
你懷著快樂心情進食
道德的擔憂像馬鈴薯燉肉

尋訪死去的音樂家
送男子火車的時計
然後在趕時間的街上
告訴他你懷孕了
太陽明麗連一幅牆都神采飛揚
女孩,你的衣服像光一樣不輕不重
微微變換。觀眾期待珈琲
而你喝牛奶
在他人的聆聽裡你觀察
看見各式各樣的沉默
一塊柔和的冰,而不急於融化。

我們探身經過了世界
不須完全懂得
一切漠漠的溫柔
火車會把他人的故事
一一載到你身邊


22/5,明報「周日的詩」

5/17/2005

在第二次看電影中回憶第一次看電影:《任逍遙》的真實時間與超現實氣氛

《任逍遙》是我所看的第一套賈樟柯作品。朋友謝某憶述,在文化中心走出來之後,已經看過《站台》的她非常愉悅,我則非常怔忡而緊張。事實上,那之後我怔忡了兩個星期。

唱著「任逍遙」的少年無處可去,錯誤對位的流行曲是他們唯一的語言,這些都已經有人說過了。我想談的是那個令人怔忡的鏡頭,真實時間與超現實氣氛:

瘦削的斌斌知道了自己有乙型肝炎不能到北京當兵,而女朋友圓圓則考上了北京大學的國際貿易科,褪去了以往的襯衫和書包,換上了背心和短裙,放下馬尾,脫胎換骨地到廢置的車站大堂去見斌斌。斌斌向高利貸借了1500塊,送圓圓一部手提電話,圓圓說:「那你以後可以打電話給我啦」,斌斌垂頭道「哪他媽還有以後哪。」圓圓叫斌斌親她一下,斌斌不動。圓圓說我們走吧,斌斌不動。圓圓起身,走到大堂之外,陽光亮得耀眼,她站了一會,還是把自行車推進大堂,停在斌斌旁邊,斌斌不動。圓圓騎著自行車,在大堂裡緩緩兜了一個圈,又停在斌斌旁邊,斌斌仍然不動。圓圓再緩緩地兜了一個圈,便騎著自行車,穿越了另外一個門口,離開了。

圓圓叫斌斌親吻她、起身離開、在大堂裡騎車兜圈、真正離開,是一鏡直落的。觀看電影時,習慣了剪接的我們對時間的感受比在現實裡快,而這就是「真實時間」的巨大力量:緩慢、沉默,等待、拒絕、機會,受損的尊嚴、明知結果但又期待而造成的哀傷。

而這種種建基於相當現實的原因之上的哀傷,卻浸染了超現實氣氛。二人對坐的座位,看來像是餐廳廂座,但其實是廢置的車站大堂座位。它摒去了車站大堂的人來人往,也劃出了比餐廳寬廣得多的空曠之地讓單車緩行,並且有再精美的餐廳也無法復製的破落與陰暗,同時暗示著日常生活就在咫尺。因為廢置,此空間的性質得而流動,私人性因而得到了位置——正正由於該空間過往正統僵硬的定性已經崩潰,空間的性質才可由使用者來定義——私人性的成立建基於公共性的成立。這是一個公共的空間,而卑微貧困的小情侶就在這裡銘刻他們的分別。單車所繞的那兩個圈非常緩慢,彷彿可以把隱匿在四周事物中的哀傷全部引發出來。空間與人的互相呼應、詮釋、誘發到達了難以置信的地步,是以看來平板馴良的圓圓做出如此令人低迴的道別式,也像夢境一般真實和理所當然。

單車駛去的出口旁邊,有兩張已經變得烏黑的破沙發,沙發仿緞布面上的藤蔓花朵仍然依稀可辨。沙發總是屬於室內的,而賈樟柯讓單車在它旁邊經過。超現實感乃是來自,空間—物件的聯想關係被改變了。賈樟柯展示的「虛構」,不是科幻製作,只是將已有的現實物件重新置換——現實裡本身就有非現實。我於是想起,在香港的任何街道上,也會出現類似的沙發或椅子(甚至仿古木椅),供人歇腳或聊天。我就曾經在接近午夜的時候,坐在大角咀的一個掘路圍棚旁的一張木頭椅子上,等待,想像自己是一個吸煙者。

無法不說

對不起,我要說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不把這些說出來,我無法好好的思考、寫作以及入睡。我知道對我大部分的朋友來講,以下的困擾都遙遠得很,亦因職是之故,我想我的朋友們也願意理解我的孤獨而痛苦。

關於學聯,我從來沒有直接參與其中(只去過最近一次週年大會的其中一晚),一直是以一個關心學運的外人的角度,來留意有關它的事情,在它受到不公的指責時,偶然為它說一兩句話。可是,近來學聯的兩次醜聞,都讓我這種知道一點內情的人很失望和氣憤。也許是我比較極端,我認為在學聯早前的(三代)離席事件、最近的(一代)禁止發言事件上,學聯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不能等待(個別)代表的自我反思,而必須要以公眾的壓力,要求它反省並出來公開回應。

這種極端姿態,當然是會引出許多調和性的聲音。對此我亦無所謂,因為我採取的是所謂「五四邏輯」:要人家開一個窗子給你,你必須要求它掀掉整個屋頂。總之學聯出來面對公眾就可以了。離席事件後,因為有老鬼(盧偉明)稱新的學聯代表會與八樓及老鬼作溝通,因此就算沒有學聯人出來公開回應我的指責,我也就算了。可是,月前的一代,卻發生了更令人難以接受的禁止基本會員及社會人士發言(並無須解釋)的事件。因此,我非常真切地覺得,之前所謂的溝通,只是緩兵之計。受騙的感覺使我更加憤怒,所以我更氣急敗壞地指責學聯,又在學聯老鬼的電郵組裡追問盧偉明。

然後,因為有人覺得我的言詞過於尖刻,於是展開了對我的一連串進程緩慢但我認為是驚人地不講道理的攻擊。這些攻擊在這裡無法多談。許多朋友都叫我不要理會就算了,但我確實是有話不說出來就無法好好生活的人。在這裡只講一些能夠與大眾分享的,即一些學聯老鬼面對學聯醜聞的態度。之所以要付諸公聽,是因為我認為這些態度,對學聯其實是,有害的。而我們本以為少不更事的代表是棘手的,原來還有一些看來經驗豐富、通情達理的老鬼在作門神。



1. 出現「禁制言論」的行為是由於會章漏洞

1.1以會章脫罪

學聯會章有列明,基本會員發言須得全體代表同意。因此,當學聯代表會主席黎震傑被指責失職(沒有讓會眾暢所欲言)時,他的回應就是「我是跟會章做事」,意即「唔關我事」。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因為這條會章存在了這麼多年,卻絕少被使用,遑論引發由學生媒體發動的大型批判。

賦權予代表禁制他人發言的,當然是會章。可是,持「會章漏洞」論的人,下一個推論便是:「因為出問題的是會章,因此應該修改會章,而不是指責代表」。將「人」的因素蓋過制度因素自然不合理,但這樣把一切訴諸章則,遮蓋「人」的因素,難道又合理嗎?很明顯,說上面那句話的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替禁制他人發言的代表們脫罪。脫罪之後當然可以保住學聯(代表)們的名聲,但同時也讓他們不用反省。事實上,在黎震傑等人受到指責之後的言論可見,他們仍然不見得懂得了多一點點關於開放、平等、討論等等,對於議會政治來說是基礎根石的,價值。

1.2犬儒主義

會章大概就是遊戲規則,而我認為,凡事訴諸遊戲規則,不單止是學運的悲劇,也同時整個香港的悲劇。齊澤克說,這個世代的典型意識型態就是犬儒主義,即完全瞭解遊戲規則,樂意清醒地照做;迥異於經典的意識型態定態「他們對此一無所知,但卻勤勉為之」,犬儒主義者什麼都知道,但樂意把一切責任推諉於規則,從而可以確保自身的純潔性(「我沒有失職,我只是照會章做」)。能夠在香港的教育制度裡過關斬將進入大學,大概已摸透了考試技巧、校規這些遊戲規則;而現在參與大學學生會的,可能也是中學學生會幹事——中學學生會是最需要講守規則的,因為學校不批准的就免談。經過這麼多犬儒訓練,學生組織者需要的正正是對於遊戲規則的反省。

我們要瞭解遊戲規則,不是意在超越它的嗎?為何什麼反而是有經驗者,帶頭把一切訴諸規則?

2. 將是次事件的問題核心,從「學聯(部分)代表對行政權力的運用欠缺反省」置換為「八九樓的長期分歧」

2.2 助長盲目

有些老鬼遇到對於九樓行政暴力的抨擊,很容易就把問題納入「八九樓論爭」的框架,也許是因為他們對於這些都討論了太多了。但在我這種(半)外人眼裡看來,把什麼都訴諸八九樓的分歧歷史,是堪稱盲目的。因為分歧不直接指向打壓言論。就我理解,過往亦會出現爭端,但一直都是以大量的耐性和討論去尋求微小的共識點。這種對共識的追求和對討論的重視,也是我一直對學運抱有感情的原因之一。

最近的禁止發言醜聞上,正是因為有代表看見某些他們認為是屬於對立陣營的發言者想發言,而他們希望禁制對立者的行為和言論,才發生這樣的事。這就好像a是b的敵人,b就看不見a是一個人,接著b就可以把a殺掉。因為發言者是屬於對立陣營,代表就看不到發言者作為基本會員和人的發言權利,舉手禁制對方發言。這是由不重視討論而造成的盲目。

而以「八九樓論爭」來置換「欠缺反省」的老鬼,其實也是出於類似的盲目。相似點就是「身份」成為了遮蔽一切的焦點。我認為,老鬼們這樣說甚至是更鼓吹和堅定了代表現有的盲目。

2.2 製造封閉

上次中大學生報的號外一出版後,部分學聯代表手忙腳亂大動肝火,就是因為他們以為不會被外人討論的東西,突然在他們身邊的同學、教授手上大字標題地出現了。「面對公眾」不一定是公平的,但在是次事件上,因為禁制發言的代表(會)在議會內擁有絕對權力,要抗衡唯有以輿論壓力訴諸公眾,才能在困局中打開一個缺口。

如果善意一點也同時是陰謀論一點來看,2.1中提到的老鬼,很多是不自覺的。但我始終懷疑,有些老鬼是自覺的:因為學聯八樓(社運資源中心)與九樓(代表會、常委會等)對於學運、社會的理解不同,八九樓之間確實長期存在分歧,其間的討論和歷史成篇累牘,連我這個略知內情的人也不甚了了。而將問題由較能被普遍地理解的「言論自由」問題置換為較少人能理解的「八九樓長期分歧」,則可以減低外界對學聯代表們的壓力。

將爭端定義為內部,有什麼用?既然是外人無能置喙的內部問題,那麼就內部解決嘛,和誰私底下見個面、談個電話、來往幾封電郵就可以了。這些當然有時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是,但事件已經引來外界注視、當有人在外界媒體上要求回應,為什麼不能有個公開、明白的回應和質詢過程?

這次事件裡,「圍內解決」的氣氛叫人窒息。我對外發表文章,但那些對我不滿的人,從不在公開環境回應,而是在電郵組裡(緩慢)炮擊。學生報呢,則一直沒人直接找他們(總編的手提電話都有留在號外上),只有對中大學生會恐嚇——在學聯代表們受訪問時,也大談「你來派野會破壞院校關係」,甚至有「大家都係friend黎」(明明連對方的名字都叫不出)的有趣言論。

這種拍膊頭、檯底傾(檯底但又不坦誠喎)、私底下射死你的格局,實在令我這種半外人氣悶不已。


3. 傳媒暴力論

3.1 避風塘建造者

有些老鬼與代表們口徑一致,認為學生報(也包括本人)擁有傳媒力量,又懂得抹黑人,不夠客觀。有的老鬼比較含沙射影,有的就直指這是「東方蘋果太陽」的手法——最有趣的,是這位老鬼在他同意的issue上,只會嫌學生報「去得不夠盡」。換言之,所謂的報導手法問題,只不過是對象問題——令人無法接受的不是「不客觀手法」,而是看見各種證據被很有系統地組織起來,塑造出一個有說服力的形象,而那竟然是學聯(部分)代表的形象。

可是,指學生報「東蘋太」的老鬼並未指出學生報的報導有何不合理的地方;甚至,在有學聯代表指出了所謂不合理的地方後,該老鬼亦並未援用。所以,所謂的客觀,其實只是「留有餘地」。而該名老鬼,每年都會在學生報傾莊時,慷慨演說「學生報應該要批判,不要凡事訴諸客觀中立」。

「客觀」是一面怎樣的幌子,我想學生報、inmedia的作者和讀者、甚至上述的老鬼都清楚得很,也許只有那些可憐的代表們真的一竅不通(尤其那位可愛的港大EVP,參見「學聯四子訪問」)。我想大家留意的是,「客觀」在這裡,同時亦是讓涉事代表避免反思的避風塘:「他們說的都不是真的,因此相信他們的人也是笨的,而我們也就什麼都沒錯了。」

除非你相信不需要學聯代表反思也可解決事情,否則就不應動搖迫使他們反思的證據的正當性。

3.2 誇大權力不公

有老鬼一直傾向將八樓、學生報的權力類比為傳媒的權力——有趣的是,後來鄙人這個一人公司也被算進去了,還成了傳媒暴力的代表——,然後說八樓和學生報其實並非無權者,只是扮演弱者的位置,反過來打壓九樓。那個比喻就是「鄭經翰和董建華,誰的權力比較大?」

這是一個錯誤的類比。顯而易見,鄭經翰擁有一個每日開咪、聽眾數十萬的平台。而在事件中學生報只是出了一份號外到各大專派發,再把文章貼到INMEDIA,而有人注意並和議而已。如果有誰認為權力分佈不公,只須同樣貼文到inmedia,或者出一份號外到各大專派便可,學聯擁有八間院校的人手,要做這些事絕對比中大學生報容易得多了。可是,學聯始終並不回應。所以問題並不是八樓/學生報/鄙人擁有了學聯九樓/老鬼無法比肩的權力,而是後者並沒有公開發表對公眾有說服力之言論的意慾/信心/能力。

或者最應該要質疑的是,九樓或者某些學聯老鬼,到底有多想學聯出來面對公眾?有多認為學聯是屬於社會大眾的?

3.3 幕後黑手

鄙人確曾做過中大學生報,與現在的學生報人也偶有聯絡。因為鄙人兇神惡煞,學生報的小將也對我客氣得很。因此,有老鬼便指鄙人與學生報並不擁有各自的獨立意志——當然,這是指鄙人把持學生報,將自己的言詞極端和態度激進灌輸給學生報,才有這次事件。又因,鄙人在電郵組中言詞尖刻,而被指為「語言暴力」(指控者坦承:根據常識,惡/尖刻就是語言暴力),而鄙人明顯極個人化的「語言暴力」,便借代為學生報、八樓的語言暴力(作為一個有經驗的細心讀者,鄙人不能同意)。

於是,便構成以下這條美麗的公式:

1. 九樓使用行政暴力,但八樓、學生報也使用了語言暴力,兩者咁高咁大;
2. 而鄙人TSW則是八樓、學生報中首屈一指的語言暴力代表,且還是學生報的領頭人;
3. 而擒賊先擒王,打倒了TSW,就可以「解構封閉系統,尋求公平的討論基礎」(一系列聲討鄙人的電郵題目,係咪好grand呢)。YEAH~~~!

簡單來說,學生報決定製作號外一,我完全不知情;而如果我真的有心、準確來說是如果我真的能夠,影響學生報,學生報的號外二絕對不是這個樣子。而我的確多次反對號外二的製作方向,但意見未被採納。鄙人對上面的美麗公式有多大冤屈感,不足為外人道。這條美麗公式的簡化和與事實不符之處,我相信大家也會看得到(看不到再問吧)。值得大家思考、討論的,是這種找個幕後黑手的方式,到底有什麼用。

我的類比就是(除庶民一再引錄的)星島的程尚達稱「反英語化運動有幕後高人教路」。幕後黑手論最直接的當然是報復,揪出黑手,讓黑手寢食不安;另外也是一種「殺雞儆猴」,警告其他人不要想當黑手的位置。但最最重要的,是要消解對手論點和形象上的純潔性,沒有純潔性當然就不必理會。我對自己被指為黑手最最不甘的,是有人可以持之回去對學聯代表說:你看,其實只是一個人搞出來的,不重要,別理會。這樣,那些本就不願出來面對公眾的代表,就又少一個出來面對責難、反思自己的機會。

有人說,現在的學生,你要他瞭解這些那些,無疑太難了。但原來,要有經驗的老鬼放下自己的成見,也竟如此地難。有回去跟學聯代表們溝通過的人說,他們現在大概不敢不讓會員發言了,但社會人士能否發言,還是未知之數。進步如此緩慢,大概指控我的人會說,我的極端姿態要負責任。但是否過度保護的學聯老鬼,也該負點責任?



說了這麼多,但其實,我不希望大家因此鄙視學生運動。因為我之所以不時可以顯得滔滔不絕引經據典作點列分析,都是拜學生運動所賜。希望大家關注學聯,並對之發表意見。謝謝各位看這麼長的話,如果有地方顯得不清不楚的話,很抱歉。


而親愛的朋友,容許我在這裡向你們很主觀地吐點苦水。是次事件的痛苦在於,
1.我所面對的人,我本以為他是一個有智力、有道德的「戰友」(掹車邊都算啦),在之前的國際化事件裡剛剛合作愉快。然後他用中大校方對付反對聲音的手段來對付我。

2.他對我的攻擊,分析淺薄,但即使早已被我點破論點,他仍然會理直氣壯地重申一次。而且進程非常緩慢,總之過一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篇,現在仍在評斷我兩個月前的言論,沒有回應我近兩個星期的說法。

3.大家都叫我不要理他。而我也知道,一個明明已被你擊破論點、又完全不用對自己言論負責的人(他每次都用學術性的定義問題拋我要我答,而到自己要定義時就說「用common sense」),說什麼都沒有用。但作為一個筆戰之鬼,不斷看到極度不認同的言論而又不能回應,是極度痛苦的。

我一直希望自己敏於疼痛,而大概這是我必須付的代價。

學生報號外第一期
http://ihome.cuhk.edu.hk/~z044603/p1.pdf

學生報號外第二期
http://ihome.cuhk.edu.hk/~z044603/special02.pdf

5/14/2005

賈樟柯節吹雞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1323&group_id=16

我寫的賈樟柯訪問放在上面(現在只出了一半),另外還會被大陸的文化研究網轉載——所以我現在不把原文貼在這裡了。法國五月是賈樟柯節,昨晚重看了《任逍遙》,會儘量每次寫些短評,貼到inmedia,這裡也會有,不過可能慢點,為inmedia造勢嘛。

不過呢,我向各位朋友(儘量)保證,即使我的文章在別處發表(過),在這裡出現的版本會與他處不同。——所以又要留意他處的版本,又要留意這裡的版本呢,哈哈。你們未必重視那點點不同,但也算我一番心意啦。

5/11/2005

近期最驕傲的事

我在space教記敘文,有兩個學生把自己的同性戀經驗寫成功課交給我(雖然一點都不激進)。其中一個還是很斯文安靜的男孩子。

怎麼說呢?首先是自己成為了他人信任的人;其次,是我在那些教實用文和語法的課上,仍然能讓他們知道我的一些立場。

實現的年代

是不是說八十年代是「理想的年代」?如果是那樣,現在我們的年代便是「實現的年代」。「理想」「實現」了。王小波《紅拂夜奔》:「我想證出費爾馬[定理],紅拂想逃出長安城,都是為了找一個指望。這兩件事我們都做到了,而後來發生的事我也已說過了。事實證明,根本沒有指望。」


關於教育改革,許許多多我們詬病已久的東西好像正在消失,好日子好像正在來臨:專題研習、閱讀計劃、通識教育、廢除範文——偏偏我們一點都感覺不到。每次它們出現的時候,都是1.以空降政策的姿態出現的;2.空有理想欠缺配套設施;3.老師根本不懂得教,實在百上加斤確是不合人道;4.有人冷笑:總有一些坊間的精讀精補可以代替的(連梁文道都說「不背誦、講創意」會影響教育「使階段流動」之作用)。你以為制度改變就可以了嗎?不成文的制度才可怕,像「學習只為找工作」。

或許是我太恨李國章,我總想像是他把這些一眾知識份子要求了很久的東西故意實現在我們眼前,要把改革意識連根拔起,讓我們相信改革是不可能的,因為改革也沒有帶來改革,而且改革的降臨姿態實在欠缺我們所幻想的正義感覺。(讓我也來意識型態一下:這一切都是李國章的陰謀!就像香港的反智都是陶傑的陰謀。)

我討厭整個中學中文科對文學的概念,但不反對文言文。這是整個中國文化傳承的問題,我們的前現代文學若只能變成白話文,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美麗的東西都會沒有了(兒童版的《紅樓夢》、《西遊記》真是無法讓兒童時代的我提起書來),文學的能力存在於文字形式中,大部分的愉悅也在那裡。而中學中文科的「修辭」,完全是以「答案」的性質存在的。另外還有概念上的問題:在這個世代,還須要兩篇反戰文學(〈兵車行〉、〈弔古戰場文〉)嗎?除了悲天憫人,我們對作家人格欣賞的面向,能否擴闊到「幽默」、甚至「尖刻」的層次?甚至,以範文培養出「反規範」的意識——難道文學不是反規範?

教育改革能夠改到這些層次嗎? 老師本身能明白這些嗎?當過老師的,我知他們的難處。作為外人,我看專題研習是丈母娘看女婿,愈看愈有趣;但看初入大學的中學生的言論,卻看到愈來愈多的僵化和淺薄(當然我們以前也僵化淺薄,但他們有專題研習和大量活動教學法,我expect他們會比我們更好)。我問自己,到最後我是不是相信不變應萬變,以至小國寡民,唔做好過做?這和看守政府/但求無過/以合約制聘請人的短視政府分別何在?

我很想直視教改的各種具體問題,但不免因為個人與社會無法剝離,寫社會問題忍不住像我的大部分文章一樣,變成了對自己的質問。反過來說,這未嘗不是一種自我中心。<--兜兜轉轉,反插再反插,愈來愈沒意思。

伍佰伍佰伍佰伍佰伍佰伍佰!偶像崇拜。

我們咬著自己的骨頭
從各種籠子裡
湧進酒吧
扯盡嗓子呼喚
我懷抱一個玻璃瓶
變暖變酸的啤酒
未跳躍就已積蓄太多疲倦。
才一首歌他就汗透重衣
在人群的縫裡張望他像一顆渺渺的星
高速轉動。他成為假借的目的
讓我們自己渙散失神
第一首歌已經是激烈的結他
敲打的可能在於我們
願意把靈魂裸露:工作與薪金
準時上班,人際與權力位置
正因歷歷在目
便能夠一往無前
衣飾鮮麗與否,也是青年
西裝男子,中年婦女
我跟著他人跳起來
聽見熟悉的歌流下淚來
體液盡情蓋過皮膚
流瀉在我們生病的城市
我們都是被驅趕的狗
閩南歌詞喊得聲嘶力竭
不懂得的語言賒來十多年前的歌
現實裡委曲且又痛苦
歌曲虛脫燙熱的溫柔對位錯誤
最最切中無法言說的核。
樹枝孤鳥,在狹窄的立足點上我們
搖動頭顱。像他一樣興奮
還在期待些甚麼
掙扎與折磨沒有盡頭
知道你也像我一樣不善於表白
像一群大象般快樂嘔吐
射燈製造無法直視的中心
太擠了我們無法自由舞動
可樂意把自己扯碎,欣然審視
酷烈、反光的破碎核心
看著自己逐漸死去
在被操縱裡懂得了自己的權力
我相信那些遙遠的石頭
終有一天會默默爆炸

唱很多閩南話
抱歉自己的粵語不靈光
「你,靜,d,我慢,慢,講」
(又像搶白自己的朋友)
「謝謝你們與我一起玩耍」
他說。他不介意
他的聲音被台下的我們蓋過






伍佰。偶像崇拜。

五月五日,在尖沙咀的M1 PUB裡,我第一次在伍佰的現場。其實算不上是聽,人群太興奮了;說看也很勉強,一排排的人好像每個都比我高,我只能在他們的脖子之間,踮高俯低地看到伍佰的頭,連他彈結他的手都看不到。伍佰的樣子和電視上看見的一樣,像一條有著龐大嘴巴的恐龍,唱歌時以30度仰視左邊的微高處。當我還在琢磨是哪首歌的時候,旁邊看來與我差不多年歲的人,已經熟極如流地把歌詞喊出來了。還被人訕笑:「唔係呢首都唔識呀?」嗯,對於知識的貧乏我總是傾向承認。許多人對每一個拍子都能作出純熟的反應,所謂的死忠歌迷,而我這麼多年還是未學成閩南話。因為大家喊得太大聲,伍佰便更專注於彈結他,不太埋咪唱了。ENCORE再ENCORE,結尾時聽到〈挪威的森林〉馬上迸出淚來。旁邊的死忠歌迷一定明白我的感受,因為他們盼到了的CLOSING SONG是〈愛你一萬年〉。在這裡必須回應一下一些覺得把「我決定愛你一萬年」狠狠喊出來是過於直露的朋友:我完全不懂音樂,但以情緒的感受來說,〈愛你一萬年〉給我的感覺絕對是漸行漸遠行者無疆,迅速拋離「愛情」的表面主題,而趨於大量複雜情緒的純粹流瀉——即是,在叫喊中,「聲音」與作為意義載體的字詞之間存在的是抗拒與掙脫的態度。或者正因如此,〈愛你一萬年〉多年來在大小演唱會中演變出一個眾人狂歡的版本,距離轉向自我的失戀情態愈來愈遠——在這個層次上,我堅持,是看到了大眾文化的本質,即所謂的寄託。既然知道是寄託,那麼載體的內涵其實完全不重要,橫豎都只是錯誤的折射。於是很多時候,伍佰的瘋狂吼叫式情歌,其實是一個險峻的場所,供自閉的野獸自由放牧。這恰恰是常識上「愛情主題」的追求回應的態度的,反面。正如我堅持本文的分段方式。

這就是我喜歡伍佰的最大原因。因為對於自閉的野獸來說,牧場是千金難求的。6月11日伍佰在台灣有演唱會,而我的積蓄突然連租都交不起了。

5/09/2005

對話小剪

下面是一位朋友thomas在榆林事件上與我的對話,本來under「榆林顧客心聲」,但見好像談得可以,便搬上來,頂替論辯文章的空白。其實我一直在想一篇長文章,但一直沒蓄夠氣,所以連帶其他論辯文章都寫不出來了。

因為討論到後來漸漸與榆林這間書店無關,所以把涉及榆林的部分剪走了。欲窺全豹,請到「榆林顧客心聲」的comment那裡去看。謝謝各位認真閱讀我的東西,我會儘量回應你們的。


thomas said...
[...]先表明身份,我是基督徒。[...]如果我係負責人我都唔知點算好。擺一些自己唔認同的刊物,見到就眼火爆;唔擺又無端端俾人踩場。你叫我去批判那些同性戀者我又做唔出。自己好好咩,耶穌都話啦:邊個成世人都冇犯過罪就用石掟佢。過個肯定唔係我。但係你叫我同小學生講同性戀係好平常我又講唔出。﹝其實好多性病由肛門傳染是極容易的,因為肛門的表層細胞很薄好容易流血。﹞可唔可以包容而不認同呢?

12:05 AM
TSW,或鄧小樺 said...
[...]關於性病,我以前也相信過有關「肛門容易破損而傳染性病」的說法,但後來有人問我:你知道有什麼性病是只會通過肛交傳染而陰道交不會的嗎?我回心一想,肛門的確容易破損,但陰道交大概連破損都不用就會傳染吧。我對肛交無置喙之地(沒試過),但我想無須給陰道交過於中心的位置,因為這樣會造成不公——據說在法庭上,只有陰道交才會被視為強姦,所以雞姦是民事罪。(!)(此外,異性戀人士都會肛交的。)這些是我很早之前看回來的,歡迎你提供更多資料。我覺得呢,有關書的地方就應該是放任資訊自由流通,儘量抑制自己的各種惡感,不因自己的立場和好惡而抑壓資訊流通。尤其是免費的公共空間。

另,在此謝謝各位認真閱讀我的東西。

4:04 AM
thomas said...
[...]我想要找多點研究文章看看才可以回應。因為你提出的很合理,我們都習慣假定正常的性交方式。但值得注意是同性戀者的性交習慣,例如使用避孕套的傾向或者性交的頻率。

那個法律難題可能要交給「百法百眾」,其實很多時候所謂條例是很視乎詮釋者的主觀意願。那些專家解答疑難時那副小心翼翼的樣子和一絲不苟的措詞可見一斑。

有一點是我還在思索的:當容許所有資訊以相同的客觀條件並列,會不會變相在剝削某一部分資訊,到最後產生未能預期的攏斷?為甚麼會有這個疑問呢,因為我想起日本在二十多年前開始提倡小學生閱讀漫畫以刺激創作力。當年政府是大力支持的,因為短期實驗證明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幅提昇。但二十年後的情況時,普遍中學程度學生欠缺對文字的集中力。引這個例子是,會不會當不少十三歲﹝just an arbitary value, no meaning﹞以下的年青人在接觸過彩虹之後,發現原來同性戀是那麼好﹝?!﹞,然後社會整體由同性戀主導。直接三十年後政府發現生育率不足然後才重新鼓吹異性戀?[...]

2:44 PM

TSW,或鄧小樺 said...
[...]關於同性戀人士性交的頻率和使用避孕套的頻率,可否詳細講講?我尤其想知道,做這些研究的是否中立的機構。老實說,好像很多男性都不傾向於使用避孕套,無論是否同性戀,當然,這些我又沒有置喙之地了,因為我不是男性,不能明白使用避孕套的感受。

至於生育,這個是有立場的不同。首先我不認為一定要生育。人類學好像相信,同性戀與亂倫都是禁忌,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們的盛行為導致社群的延續產生問題。我作為一個生存在這個時代的人,實在不能被「社群存續」、「人類發展」這些擴張性的觀念感召。擴張的壞處現在實在看得太多了,我反倒傾向「收縮性」一點的,例如持平常心看待同性戀人士,就算人類的生長率下跌也好,能夠為我們的社會減少一點不公平,就已經是很大的好處。

你說的資訊流通,其實我一直認為是知識份子對於大眾的想像問題。有一種知識份子會認為,某些知識是需要被「隔離」的,不能被未成熟的人接觸到,之類之類。作為年青人(哈哈),我立場上不能同意這種觀點,因為那條合格線(證明你合資格接觸那些知識的線),不能很清楚的劃出來。也許是要我們接觸了某些suppose是給成年人看的資訊/知識之後,才能開始成長。柄谷行人(日籍著名文學研究學者)指,「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線本來是不分明的,兒童是「逐漸」變成大人的,即同時做那些大人所做的事;但在明治維新、現代的政府體制確立之後,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線便有了分明的劃分。因此,兒童和成人的劃分線,其實是國家機器監管我們身體的措施之一。而「知識」,本來應是一面與「監控」相反的旗號。

另外一個我還未想清楚的是,倡議「性傾向平權」和「鼓吹」生育政策之間的差異。 至於「百法百眾」,我覺得它很曖昧,呀!我要寫一點關於的文章。

5:19 PM

5/04/2005

你害怕銀行高層嗎?

嘿,就算一世也不能身居中環要職,有乜所謂?真係面係人地俾,架係自己丟。

我們之前搞反對中大英語化的主力,前中大學生會幹事胡浩堂,最近遭到了位高權重的東亞銀行重臣校友彭玉榮恐嚇:「i will use all my power not to employ you!」其實之前《壹週刊》的「中環人語」裡已經有小道消息,說一班中環高層對反中大國際化的舊生非常憤怒,要將之打入黑名單,永不錄用(彭氏又親口向寶寶證實了這個消息)。當日我在學生會會室聽到這個消息,已經嚇得合不攏嘴:「他以為自己可以嚇倒誰呀?」不是人人都以中環為終極夢想的呢。這些銀行高層都笨得不知道自己的界限何在嗎?


胡寶寶(浩堂暱稱)天真可愛,經常撒嬌賣痴,與女友大口魚美美有多種連體怪行,現時日日在中大學生報備受眾人踐踏,將來打算投身非政府組織(NGO)——彭大官這種「永不能於中環打工」的恐嚇,可謂不相干的謬誤。無怪乎胡寶寶當場反唇相稽:「i feel really sorry for you」。胡寶寶也有英雄的時候!而我們這些平常習慣了踐踏他的人,當然要挺身而出,保障自己的踐踏物不被他人踐踏。

胡寶寶一向被嘲為「文字能力只足應付聲明寫作」,但這次也有一篇情理兼備刺激快意的記述,還登上了一直由梁文道之流霸佔的「inmedia焦點評論/報導」,全文可見: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8866&group_id=16


葉蔭聰等校友乘機搞搞小革命,廣邀校友、社會人士聯署,譴責暴行。聯署方法及聲明詳情可見: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28937&group_id=15

如果真係迫到東亞銀行高層向一個常在合格邊緣掙扎的學生道歉,都幾好呀。請各位聯署。

5/03/2005

兒子

我有一個兒子,非常不孝,因為,該兒子並不知道自己是我的兒子,於是某日彼喝斥我。當日心情煩躁,皆因韶光偷換物是人非,而自己耐性燃盡,介乎抽離與說教之間,又基於惰性無法離開經已久住之處。受兒子喝斥,一時感傷,便流下母親之淚,可謂山水有相逢。彼是我的兒子因為此事並非單由我決定,彼並非我的兒子因為我應該生不出一個這麼不纖細的兒子來——話說回來,如何能令一個兒童懂得纖細?

作為一個看來要孤獨到老的中年女子——我常常在想收養兒童的問題。對於我這樣沒有耐性、極端要求「明白」的人來說,即使是學生,也是愈接近我的年齡愈好;兒童在我手上,大概難以渡過嬰兒期。之前替一個小一學生補習,結果常常用問題就把她問得哭了(很可怕的問題哪:你有沒有想過要你寫字只是為你好?你不好好寫字將來無法表達自己誰會喜歡你?繼續推論——)。所以,我大概應該收養一個13歲以上的兒童。


不記得是無線還是亞視的新聞特輯,說到有一個「啟蒙天使」計劃,由一些來自不同專業的義工,一對一地mark一個來自低下階層的兒童,以類似學兄學姊的形式(我不想用「援助」這些詞),與之交往。電視裡的那個義工是建築系學生,mark一個深水埗綜援家庭的中二女孩。女大學生常常說那個怕羞的孩子教了她很多,唔,我心想,都算係咁啦。如果自身保持反省,不把自己置於高位,應可制衡和解拆那些「援助貧窮」之類令人微微一凜的、暗示高下位置的話語。如果造就以上條件,那麼一對一的相處,的確是對雙方都會有所增長的東西呢。如果一對一,大概就有機會懂得,所謂纖細。或者我也能學得,忍耐、溫婉與緩和。我的該名兒子,像一隻鳥,不懂人的言語,若不與之說話,彼就無法可施,瘦骨伶仃。



啟蒙天使詳情
http://www.soco.org.hk/children/q7_conten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