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空白》
馬林.索雷斯庫著
高興譯
出版: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1年6月
人民幣35元
羅馬尼亞詩人馬林.索雷斯庫生於1936年2月19日,大學時期開始寫詩,多年當文學雜誌編輯,發表過十幾部詩集,被譯成多國語言,獲獎無數。他在羅馬尼亞國內是舉足輕重的詩人,每部作品都受到文學史、文學報刊和研究專著的青睞。他並同時寫作劇本、評論、小說和隨筆,被稱為「全面的詩人」。羅馬尼亞推倒獨裁政權之後,在1994至1995年間,擔任過羅馬尼亞文化部長(在詩界這是一種負資產)。1996年12月6日因為癌症過世,年僅六十。
譯者高興為本書寫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前介,讓我們對於知道羅馬尼亞的政治環境與創作之關係有了大概的了解。在20世紀的20、30年代,羅馬尼亞社會及文化生活長年受到法國影響。二次大戰期間,羅馬尼亞文化上曾經空前繁榮,包括哲學、文學和藝術,都有重要發展。可惜鮮花逢霜,其後是共產主義專制統治,極左統治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高峰,創作和言論自由遭壓制,詩人、哲學家被迫中斷創作,有些還遭到監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其後60年代,羅馬尼亞文化生活較為寛鬆(與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同期),新的文藝先鋒登上舞台,包括索雷斯庫。
專制主義統治之下的東歐文學,都有一股深沉、壓抑著的力量,其與現實的聯繫比較曲折,因而面貌更具魅力。不過,索雷斯庫的作品吸引之處,是它的語言簡樸,直指人心,不時從生活的一個小片段,切入真理與悖論的核心。比如「電車上的每個乘客/都與坐在自己前面的那位/驚人地相似。//興許是車速太快,/興許是地球太小。」
索雷斯庫早年是以反叛、大膽、先鋒的姿態出現的,甚至出過一本專門以摹擬教條主義詩風的諷刺詩集——在今日這便是高登巴打的行徑。深刻的諷刺需要很好的頭腦,索雷斯庫更加追求深度。他說「詩必須與哲學聯姻。詩人倘若不是思想家,那就一無是處。」不過,索雷斯庫經常舉重若輕,翻開《水的空白》,有時真是讀到笑出來。像〈角度〉一詩,一人被蒙住雙眼,指著貼在宣傳欄裡畫著的世界,被問是什麼字,那人每次都答「黑夜」,審核者不斷否定(「這是太陽」、「大海」、「咳,這是女人。 /親愛的,黑夜可沒有乳房。」),最後說是「你」。整個就是荒誕劇的結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