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2007

基礎邏輯.起碼水平

「如果市民認同市區重建同樣對社會整體有益,值得政府每年花稅收注資支持,則檢討市區重建策略才會有明顯的意義。」

這個含混不清的因果句,表達了這樣一種邏輯:

「如果市民認同市區重建,檢討市區重建策略才會有意義」,換言之:如果市民不認同市區重建,就不必檢討市區重建策略;
反過來說,根據句子裡的這種邏輯,一旦市區重建策略進行檢討,「市民的認同」必然是其前提或 /及結果,這裡又暗示一種套套邏輯:即先確定市民認同市區重建,才會去檢討市區重建。

以上結論是荒謬的;換言之,「如果市民認同市區重建同樣對社會整體有益,值得政府每年花稅收注資支持,則檢討市區重建策略才會有明顯的意義」這個句子的邏輯是荒謬的;它表現的是近年這樣一種思維:所有「檢討」不是為了獲取知識、改善自己,而是為了獲取認同。這就是近年大家熟之又熟的政府公關思維。(c:相比之下,「意義不明顯」這種語病,捉來無謂。)

引句的原文出處。重陽佳節,指出文章其中一個邏輯謬誤,盡一點讀者的本份。至於文章除了呼喚市民認同官家之外還有什麼切實意義,就請廣大讀者自行判斷。

*****

我素來不與本質主義者討論,也算堅決的反本質主義者。香港學術文化圈裡的反本質化論述出現這個水平(如果這位作者的文章真的可以視為一種「論述」),要亂製一個本質化稻草人來替自己找位置,寧不教人警愓?反本質化不是各打50大板、「a又唔係岩晒b又唔係岩晒」,更不是重覆對方雙方的論點就當作「打破二元對立」的「第三條道路」<=這是中學生議論文、或通俗電視節目的水平。

不要降低世界的水平啦,大庭廣眾呀。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該文所指的是政府的檢討,而非個人的檢討。

個人的檢討,當然是為了獲取知識、改善自己。政府的檢討,卻是要有政策後果的。如果沒有市民的支持,忽然跑出來說要檢討,那就算知道要改了,市民卻不肯付帳,政府無端消耗了政治資本,對整件事情到底是有利還是弊呢?

檢討完了,卻無法執行,那檢討的意義就當然是不明顯了。那句話,是接著公共開支的討論,請看上文下理。

TSW,或鄧小樺 said...

怎麼還是搞不清楚,唉。盡最後努力。

關鍵的邏輯謬誤在於,「如果市民認同市區重建同樣對社會整體有益,值得政府每年花稅收注資支持,」這個假設的「因」,為何與「檢討市區重建的策略」這個作為後果的行為如同該文作者所以為的那樣緊急扣連。

檢討的結果為何不可以是發現市民認為市區重建對社會整體並不那麼有益,做得愈少愈好?難道就是怕政府「消耗了政治資本」,所以就要迴避有機會得到以上結論的檢討機會?


用簡單邏輯觀之,用該文作者自己的話講,一個是檢討的是非問題(天呀,什麼「是非問題」,真是很糟的語文)即檢討本身意義所在,一個是檢討結果的執行問題,分屬兩個層次,以政府的公關思維,則自然把兩個層次混淆。

這麼「為政府著想」,到了完全以其思維來運作的地步?其實政府也不止公關思維的呀。寫點實實在在的東西吧。

如果真如該文作者所說,市區重建現在所有的惡,都不過是因為冇錢,那麼開盤數出來大家仔細傾囉。文章以一堆西諺什麼的文過飾非,到關鍵處卻僅以一句「在財務上幾近毫無可能」粗粗帶過。西諺是舊的,文章又無任何實質資料性證據,無怪乎被那麼多人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真是別提上文下理,後面那句「在此,決策者和異議者的目標都是要提升市民對城市矛盾的理解,雙方是有可能站在同一陣線的。」言說者主體位置混亂,說話心虛見諸句子結構。說句阿媽係女人的「理」,都要拖泥帶水。自己的位置都還未找到,就不要想著統合正反兩方啦。

事實上是不該理這種文章的。不過讀文學的人,至少敏於閱讀的人,有時眼裡就會看到很多別人看不見的趣劇,偶然就忍不住要饗讀者。

TSW,或鄧小樺 said...

正文書店:

恭喜開業,加油加油。
鏈結還有葉輝叔叔和關生的相,各位讀者不要錯過。

Anonymous said...

讀畢鄧小樺所引文章,卻無法清晰得知該文作者所謂的髒水,實質為何?

既為文章點題,作者實在不該在此重點上有意無意隱晦,否則愚頑若吾等,難以捕捉其用神,也就枉費作者一番苦心------若作者的文章真是寫給吾等對市建局頗有意見的市民看的。

有趣的是,髒水有待釐清,則嬰兒也到底有點面目難辬。

作者謂「改善城市生活的環境是嬰兒」,但何謂改善,則實在人言人殊,還看你站在哪個「人」的位置上來發言。市建局也說得好,開首第一條即「以人為本」,那麼何解重建區的居民還是怨聲載道,難不成那些都不是人了?

抱歉,原來看錯了,作者只謂改善「城市生活」,而非居民的生活,難怪讀來讀去,總未免隔肚皮。也真的只有從這種主體欠奉的「城市生活」出發,才會讀出對重建局之質難,均不過是「巧婦難為無米炊」的委屈。

文章一開首即「自動獻身」,表白市建的缺失,以堵他人之口舌。可是怪哉,怎地與我從居民那裏聽來的責難相去甚遠?

舊區居民既有的社區網絡被全盤打散、人際關係連根拔起,到了作者口中,卻化為「不利固有社區的維繫」?居民不能於原區重置樓換樓、舖換舖,生活生計苦受影響,卻又一個轉身成為「市區人口密度」的問題?

把重建區居民的切身問題,置換、淡化為城市生活的問題,怪不得市建局如一泓清水了。

連「重建」(以當下具體運作來定義)這個把原區居民生活生計邊緣化、發展商利益百般牽繫、空間權利重新支配的核心都掌握不了,還談什麼嬰兒和髒水?

至於檢討一句,說白了,就是先驗地、一廂情願地把市民鎖定在一個逢重建必反的位置而已,彷彿那是一群不可理喻地反對重建而非重建政策的蠻人。

黃世澤 Martin Oei said...

對梁生呢類人,我只想「膠都係費時擲俾佢」嚟形容佢。

TSW,或鄧小樺 said...

浣腳者:咦,還有「城市生活」這個似是而非的「主體」!這篇鴻文真是解構練習場。
看來你也是行家。這裡不常更新,我也不好意思叫你常來。

MARTIN:你的對白常常重覆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