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看到陳德康文章時還是以一種緩慢、暈眩的方式,燒著了)
禁毒,從理解開始
月前曾在本欄介紹過楊照新著《理性的人》,談到理性的基礎乃在於一種內在的感受力,唯有先了解他人的感受,我們才能判斷是非,並在社會上共同生存,尋求美好的生活。當社會上有具爭議性的話題,份外難保持理性,說出不理會他人感受的話。
禁毒不能失去理性
陳德康先生日前文章〈醉駕尚且嚴打 禁毒何需手軟〉(《經濟日報》9月15日a30),就讓人非常憂慮急於禁毒的言論,會有喪失理性之虞。關於校園強制驗毒計劃,已有論者提出無數的問題,例如跟進的配套未完善、單純檢驗的戒毒效果成疑、撕裂校園及家庭關係、損害人權、背離「無罪推定」的法治基本精神等等。而陳文為了替犧牲人權來達致其心目中的禁毒效果,甚至不惜把個人吸毒行為,誇張地類比為立時傷害人命的醉駕,以至助毒販進立跨國人口販賣。此在邏輯上而言,謂之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所謂滑坡謬誤是一種邏輯謬論,即是將一些事情執著於一點,然後無限引伸出沒有關聯的事情,以達到某一種結論,在過程中漠視每一推斷背後的多種可能性,而武斷地將一個可能性引伸成為必然,然後一個個不合理的因果關係推斷到最後變成一件無關聯的事情上。
陳氏大量推出滑坡謬誤,主要是因為他為了替強制驗毒掃平爭議、壓抑被驗者的人權,因而暗渡陳倉,把吸毒青少年與醉駕誤殺、跨國販賣人口的毒販等同;同時也把不願把身體私隱在未有「罪證」前供人檢驗的青少年,與吸毒的青少年等同(我們不能排除,確有一些並未吸毒的學生,非常抗拒僅僅是因為學校中可能有人吸毒,便要自己遭受身體檢驗的尷尬)。這除了有根本的邏輯謬誤外,其更深的不理性在於,對於事件根本的主角即吸毒的青少年來說,吸毒無非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對自己的生命蒼白難以接受,轉以尋求逃避。你把一頂頂殺人、賣人的大帽子扣到他們頭上,他們只會對你O咀,然後更深地放棄世界。
吸毒是不相信生命
當社會缺乏溝通的理性時,我們需要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學時有位常與我談文化的師兄,有一次提議去看電影《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我馬上反彈:「為什麼要去看吸毒電影?」師兄篤信基督教,品行端正性格仁厚,聞言只是平和地笑笑:「關於吸毒的電影,不一定勸你吸毒。先看看再說,這是好作品。」
《迷幻列車》乃是由蘇格蘭小說家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同名作品改編的電影,電影已成經典;同樣,十多年過去,《Trainspotting》(又譯《猜火車》)仍是英倫文學當代經典,因為它以非常獨特、地道的蘇格蘭語言,描繪了吸毒青年生活的背景、形態、內心的掙扎,是一代歐洲青年的心聲。看了此書,不會減弱人反對毒品的力度;同時,它可以讓我們更深地了解到,吸毒青少年的內心,是什麼讓他們選擇毒品。書中有名的開卷一段「選擇生命」,深刻地諷刺了看似安穩實質平板虛偽的典型中產生活,中產階級消費主義價值觀——吸毒的青少年乃是不相信由社會指定的那條保險之路,認為那樣的生活只是浪費生命,所以他們選擇被主流認為是「浪費生命」的吸毒之路,重新搶回自己生命的掌握權,不願被同化。而書中主角最後戒毒,走上他本來鄙視的中產之路,最後卻出賣朋友盜款遠走(很像「吸白粉偷屋企錢」的不歸路),是更大的警惕。
沉淪毒品會「六親不認」,人際關係的破壞對於社會來說最堪警惕。不了解、一味給不同意自己的人扣上大罪名,急於劃清界線,也是一種撕裂。禁毒者切不可造成與吸毒一樣的後果。
(載經濟日報評論版)
1 comment:
楊照有一篇寫甘地大戰泰戈爾,好睇呀!
dbdb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