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什麼東西?
(刪節版刊經濟日報)
過去幾週以來,由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埃及人民的勝利,以至中東及北非各國捲起的革命旋風,震撼了世界的心靈。中國的茉莉花革命似乎未能在寒春中盛放,而巴林和利比亞的血腥鎮壓則令人震驚傷痛,而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則作出了荒誕的演出——作為平凡的香港巿民,如果對於政權的血腥手段感到驚懼和痛恨,似乎只能寄望國際社會對不義的政權作出制裁。筆者也處在難以言喻的震悚中;而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經典著作《論革命》,憑藉理論的高度,讓我們冷靜地思考眼前事件的意義。
依照香港人的習慣,不免有人會把革命的動盪與暴亂的動盪等同——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革命」的概念。網路上有善心人祝禱一切的暴力可以停止,不過顯而易見,革命過程如果真正要挑戰不義的政權,過程裡難免會產生暴力。阿倫特開宗明義便區分了戰爭的暴力和革命的暴力,「為了自己國家和後代的自由而甘冒生命危險,與基於同樣目的而犧牲全人類,兩者之間是那樣判若雲泥」。所以,我們反對野心家和侵略者,但卻會對於爭取自身自由而犧牲生命的人致以最高敬禮。貧窮、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是現代革命的主要因素,但阿倫特始終相信,這些問題帶來的可能是顛覆或者叛亂,但「革命不止是成功的暴動」。那麼,革命,是什麼?
創新與自由
阿倫特認為革命的概念很大程度源自於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造反精神,革命所指向的創新性觀念也與基督教的直線世界觀相關。而現今普羅世界關於革命的印象,很大程度來自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置身革命其中的人士,以及旁觀者,往往會覺得一個重大的歷史進程將要展開,這是前所未見的先端。
革命是為了解放與自由,但解放並不會直接帶來自由。解放是免於壓制,但這只是表面的,只涵蓋某些負面推定的消極自由;阿倫特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政治生活方式:人在政治空間中自由言說、行動、討論,並被一種平等的政治結構所保障。「革命的結果不是『生命、自由和財產』本身,而是它們成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在此祝願茉莉浪潮的人民,能在犧牲之後,獲得真正的自由。
體驗自由.體驗革命
革命所帶來的是一種有趣的「自由體驗」:革命者會覺得,「我們的愉悅來自行動,而非休息。」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某位代表青年人的青年學者斷定香港青年比較傾向消極自由多於積極自由,這種說法無疑代表了某些青年心聲,卻不能解釋當今許多青年對「革命」和「行動」的熱切。他們不止是要hea(消極自由),而是迫切地覺得需要改變現況,並且亂撞亂碰來尋求方法(積極自由)。
阿倫特從哲學層面,剖析起始於追求自由的革命,後來捲入其中者往往覺得被其它無數力量推著走,因而有「不可抗拒的命定感」,革命如同星體運轉,非人力可挽。自由和命定在概念上是矛盾的,但在革命的經驗中,卻是那麼弔詭地結合成普遍的真實。因此阿倫特強調,革命是一種體驗,必須親身體驗。唉,我懷疑中國和香港的茉莉不能盛開,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革命」二字的最近體驗或最深印象,是來自「文化大革命」——一場根本沒有帶來政治結構轉變的權鬥或動亂。
(刪節版刊經濟日報)
過去幾週以來,由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埃及人民的勝利,以至中東及北非各國捲起的革命旋風,震撼了世界的心靈。中國的茉莉花革命似乎未能在寒春中盛放,而巴林和利比亞的血腥鎮壓則令人震驚傷痛,而利比亞狂人卡達菲則作出了荒誕的演出——作為平凡的香港巿民,如果對於政權的血腥手段感到驚懼和痛恨,似乎只能寄望國際社會對不義的政權作出制裁。筆者也處在難以言喻的震悚中;而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經典著作《論革命》,憑藉理論的高度,讓我們冷靜地思考眼前事件的意義。
依照香港人的習慣,不免有人會把革命的動盪與暴亂的動盪等同——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革命」的概念。網路上有善心人祝禱一切的暴力可以停止,不過顯而易見,革命過程如果真正要挑戰不義的政權,過程裡難免會產生暴力。阿倫特開宗明義便區分了戰爭的暴力和革命的暴力,「為了自己國家和後代的自由而甘冒生命危險,與基於同樣目的而犧牲全人類,兩者之間是那樣判若雲泥」。所以,我們反對野心家和侵略者,但卻會對於爭取自身自由而犧牲生命的人致以最高敬禮。貧窮、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是現代革命的主要因素,但阿倫特始終相信,這些問題帶來的可能是顛覆或者叛亂,但「革命不止是成功的暴動」。那麼,革命,是什麼?
創新與自由
阿倫特認為革命的概念很大程度源自於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造反精神,革命所指向的創新性觀念也與基督教的直線世界觀相關。而現今普羅世界關於革命的印象,很大程度來自於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置身革命其中的人士,以及旁觀者,往往會覺得一個重大的歷史進程將要展開,這是前所未見的先端。
革命是為了解放與自由,但解放並不會直接帶來自由。解放是免於壓制,但這只是表面的,只涵蓋某些負面推定的消極自由;阿倫特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政治生活方式:人在政治空間中自由言說、行動、討論,並被一種平等的政治結構所保障。「革命的結果不是『生命、自由和財產』本身,而是它們成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在此祝願茉莉浪潮的人民,能在犧牲之後,獲得真正的自由。
體驗自由.體驗革命
革命所帶來的是一種有趣的「自由體驗」:革命者會覺得,「我們的愉悅來自行動,而非休息。」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某位代表青年人的青年學者斷定香港青年比較傾向消極自由多於積極自由,這種說法無疑代表了某些青年心聲,卻不能解釋當今許多青年對「革命」和「行動」的熱切。他們不止是要hea(消極自由),而是迫切地覺得需要改變現況,並且亂撞亂碰來尋求方法(積極自由)。
阿倫特從哲學層面,剖析起始於追求自由的革命,後來捲入其中者往往覺得被其它無數力量推著走,因而有「不可抗拒的命定感」,革命如同星體運轉,非人力可挽。自由和命定在概念上是矛盾的,但在革命的經驗中,卻是那麼弔詭地結合成普遍的真實。因此阿倫特強調,革命是一種體驗,必須親身體驗。唉,我懷疑中國和香港的茉莉不能盛開,可能是因為我們對「革命」二字的最近體驗或最深印象,是來自「文化大革命」——一場根本沒有帶來政治結構轉變的權鬥或動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