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15

想用書單來說話





臨近書展,不少出版社都養精蓄銳,醞釀書展的爆發。所以書店的新書桌上,港式出版物就比較冷清了。因此我們也轉轉視線,看看「香港書奬」的入圍名單。這是香港書獎第八次舉辦,除專業評審團的決議結果外,讀者也可以網上投票,選出最喜愛書籍,網上投票與專業評審投票所佔比例為8:2

其實據筆者歷年觀察以來,香港書獎的結果往往受評審團的組成陣容影響甚大。今年評審中多有文學學者,且加去年算是文學豐收的一年,今年進入決審的25本書籍,與文學及文學史相關的書籍,共佔去十四本,超過一半。其中不少是與文學史相關(如陳智德主編的《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 · 新詩卷》、小思及熊志琴編的《香港文化眾聲道——第一冊》)、著名作家選集(劉以鬯及梁秉鈞的選集,還有蕭紅選集),這些都是學院與大型出版社的規劃成果,2014正好迎上。張愛玲的《少帥》,及她的友人《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也是文學史料恰好出土。《香港詩選 Selection of Hong Kong Poetry 2012》之前恰在網上引起風波,有文學網民質疑編選標準,但今次卻入圍,想來是某些評審的一種表態。新創作的小說現在最難得,今年有董啟章《美德》、黃碧雲《微喜重行》,鍾曉陽中篇《哀傷紀》。廖偉棠的旅行散文《有情枝》,與李怡的金句散集一起入圍,象徵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風。

另一焦點就是香港本土議題。在這方面,今年的本土以自然考察(劉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之面貌出現,還有就是「粵語」這個爭議主題(《香港粵語頂硬上》)。極多出版之香港社區與行業歷史,並未鮮明,只有張敏慧《開鑼》代表了戲曲行。去年政治氣氛熾熱,不過這個決審書單,金戈都在歷史和書卷裡,如《香港淪陷前 · 危城十日》(吳昊),《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周保松);關於雨傘運動的書,則以區家麟《傘聚》為入圍代表。歷史深邃,浮現出來則是「殖民」一詞,包括羅永生《殖民家國外》、《五四在香港——殖民情境、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相反也有葛兆光的《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進行反思。安裕去年已得獎,今年與蔡子強合著的《FINEST HOUR——最壞的年代  最好的記者》,機會應該不大。感覺上,作者的知名度及經典度,對這張書單應有關鍵的影響。評審想用書單說出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想反映話題與趨勢,一方面又傾向歷史與觀念。結果出來,就給人感覺負擔很大。


(刊經濟日報《閱讀新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