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已經無法離開社交媒體如臉書、twitter等,手機時代帶動我們無時無刻刷新臉書的timeline和news feed,而網絡新聞亦因此近乎成為主流,傳統新聞媒體都要靠社交媒體來保證傳播率,亦愈來愈多先在網絡爆發而後推上報的新聞。由每個受眾主動做傳播,似是現在新聞無法避免的一條路。
然而,社交媒體的弊病亦已浮現。就公共價值而言,社交媒體及某些網絡新聞網站,製造了一個讓正常人都感到神經衰弱、難以呼吸的世界。埃及青年瓦埃勒·古尼姆(Wael Ghonim),曾以一個匿名Facebook頁面協助發動了2011年初的埃及革命,推翻了當時的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政府;而五年後的今天,他卻憂心於社交媒體的影響:「我們沒能建立起共識,而且政治鬥爭導致了嚴重的兩極分化。」他還指出,社交媒體會製造一種「有毒的環境」,「只會放大這種兩極分化,因為它讓錯誤信息、謠言和仇恨言論的傳播,讓同類聲音的聚集變得更加容易。」古尼姆沉痛地說,「我的網絡世界變成了充斥着煽動文字、謊言和仇恨言論的戰場。」古尼姆相關的Ted Talk在國際上備受注意。
謠言、仇恨、人身攻擊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張照片,是一名青年自拍自己舉腳踢向跪在地上的行乞者,因為他認定該人是來自大陸的行乞集團。照片有很多轉載,當中亦有不少人指責這種行為太過份。而後一名相貌姣好的女網民,受到該照片引發,亦以手機拍攝她家附近地鐵站的一名行乞婆婆,認定該婆婆也是大陸人,說香港人有福利保障不會行乞云云。然後照片下面有人留言,表示婆婆是香港人,在那裡已經十年,因為家中有長期病患的丈夫,收入不足糊口,才會行乞——留言中還有一句「靚唔係大晒」。照片及留言受到粉絲量大的臉書專頁轉載,女網民受到討伐,除了講道理的留言外,更大量的是針對她的樣貌作人身攻擊。
曾看過《數位新分享時代》一書,作者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指出,互聯網的傳播,特別是社交媒體的分享邏輯,會容易讓瘋子成名。因為出位或令人髮指的行徑,總會引來注視,youtube上甚至有故意虐殺動物的短片。自拍腳踢行乞者,背後大概有類似的「愈離譜愈有人看」之心態。而自拍者更主動借用了中港矛盾、對行乞者的階級歧視,煽動社群仇恨。而互聯網的虛擬現實,常會導致互相抄襲,就像俄國導演巴拉巴諾夫(Balabanov)的電影《畸零與色情》中說「電影會讓畫面裡的事變成真實」,互聯網的虛擬真實也會變成真實,才會有那位女網民想起而效法。香港人的身份本來就是模糊含混的,這位女網民的推論(香港人不會行乞),差點就變成謠言散播,如果多人效法,危及那位地鐵站外的婆婆。在互聯網上,澄清謠言要比散播謠言難一百倍。而雖然這次算是澄清了,但卻同樣出現了人身攻擊與仇恨言論。筆者個人感覺是,閱讀人身攻擊超過三十則,就會有窒息感,就算是立場相同者也一樣。
語言與思維能力的減退
筆者2007年開始使用臉書,曾經覺得這個世界十分有趣,還因為使用臉書寫作而被電視節目訪問過。07、08年的臉書頗有意思,post的like數不多,人們玩著一些小遊戲,知識份子和文藝人在臉書中可以有頗開放多元的討論,覺得比互聯網公海的討論更對咀更有意思。這就是社群的滋養。由於做文化推廣工作,想來筆者短時間內都是無法離開臉書;然而筆者覺得現在的臉書確實已經不好玩,因為社交媒體的主流型態已經出現,或以娛樂或以新聞的姿態,它比大眾媒體中的主流可能更缺乏深度,小眾邊緣能以小搏大的可能性已減低很多。主流媒體的頁面post下,人們各自表述,發洩其心中語言,沒有規範,也很少有公論。
這種主流化的「公共」之下,很多人都成為了公眾人物,牽一髮動全身。要面對不知名的公眾,往往要用大眾都懂的語言(其實常常是網民的語言)去重複大眾的共識,也難免需要煽動語言。社交媒體以瑣碎言語淹沒每個人,筆者個人就感到,臉書讓我的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與對人的耐性都在減退,整個人就是弱智化。
負責任這麼難
年初二的魚蛋騷亂後,網絡曾瘋傳一張「血流披面少女」的照片,說警方打死人云云。結果相中人的姐姐出來澄清,說相中是她弟弟,雖曾失去意識,現已在醫院神志清醒。澄清一出,許多人反而攻擊姐姐,懷疑她說謊,要求她提供證據。其實那些懷疑的人又有什麼證據呢?想那位姐姐已經要為弟弟的事煩心,還要受這種不負責任的攻擊,實在不公平。
為什麼在臉書上呼籲做一個負責任的人這麼難?因為臉書的原則就是追求自己爽,人們覺得發洩一下沒有所謂,而如果你影響他們爽,你就是萬惡的警察。如果是個人自戀的行為如自拍,我覺得沒有所謂,但如果涉及公共利益與討論,不負責任就是很大的破壞。例如青少年自殺新聞曾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大肆報導,其中有許多不符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也引來大肆轉載。曾有臉書專頁呼籲不要廣傳類似訊息,也有人反對,覺得不該阻止他們揭露值得關心的事。而近日台灣四歲女童街頭被殺事件,也有律師呼籲不要轉發相關的新聞與圖片,以免引起恐懼和仇恨。記得isis公開殘殺日本人質後藤健二時,也有國際記者呼籲不要轉載恐怖照片,替恐怖份子傳播恐懼只會讓他們更強大。所以我們應學會不在臉書上分享。
涉及公共事務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我調節和約制,這就是生存在社會中的責任。你在臉書上紓壓發洩,但可能變成別人的壓力——當我們認真考慮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就是一種負責任的倫理。在不負責任的環境下,兩極化和分裂自然難以避免,社會的撕裂讓人透不過氣。社交媒體的弊病既已浮現,未來的方向應是鼓勵對話,以交流和理解,以同理性和理性,重建社會的共同價值與連結基礎。古尼姆就正在建立一個對話網絡平台,試圖讓人們真正交流。期待香港也會出現真正的對話。
2 comments:
請問可以借分享嗎?謝謝!
feel free to share pleas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