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2007

打手新名單

為了什麼呢?同一篇文在6月12日,同一天,在三份不同報紙刊登:文匯、星島、信報。是曾蔭權向全港發話,才能得到這樣的優待。這明明是借助政治力量,卻假扮中立的專業團體。作者明明是政府規劃處的工程師,卻出來扮年輕人。令人憂慮的是,信報原來也加入了文匯和星島的行列了。

皇后碼頭的未來需符合香港的發展 2007-06-12 A21, 文匯報 文匯論壇, 陳志豪工程師 莫卓琛工程師
皇后碼頭的未來,回歸十年的回顧2007-06-12信報財經新聞P30, 時事評論, 陳志豪、莫卓琛
皇后遷移最務實最可行2007-06-12星島日報A23, 每日雜誌, 來論, 陳志豪、莫卓琛

以一篇政府的打手文章來說,寫出以下句子:「其實,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在港曾有不少,若然以前的港英政府,採用像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團體的發展理念,恐怕我們也建不成今天干諾道中和大會堂一帶的城市建築物,甚至乎八十年代的港島線地下鐵路等基建。」在回歸十週年,公然擁抱殖民地拆毀本地歷史的政策方向,真可稱激進。

文章結尾還說:

「但我們不樂意看見只側重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令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更不希望見到社會只有爭拗、失去和諧。希望今天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以及這個皇后碼頭風波過後,將來我們眼前的中環,是帶給我們璀璨的明天,這樣的歷史必以我們為之動容、起立、喝釆!」
文章見comment。應該是完全一樣的。因為是三篇同樣的文章,就有了「動容、起立、喝采!」x3。以一般既講法,呢d就係娘爆了。這種水平的文章,又自稱只是一個「工程界社促會青年部」的合寫文章,到底是因為什麼,可以在同一日被三份報紙刊登?包括行內一向稱為高竇的信報?

我是很想無憂無慮玩接龍啊。

3 comments:

TSW,或鄧小樺 said...

文匯報
A21 | 文匯論壇 | By 陳志豪工程師 莫卓琛工程師

皇后碼頭的未來需符合香港的發展

 2007年5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皇后碼頭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定為「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必須全力保存。」同年5月23日,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政府建議,將碼頭拆卸後再重置,而政府亦於同日宣佈不將碼頭列為法定古蹟,究竟政府和議會是背離民意,不理會保育文化人士的訴求,還是經仔細考慮多方面因素,才達致最終合適的方案呢?

文化保育不能漠視經濟發展

 作為一群年青專業工程師,對這個鬧得全城風雨的議題,我們認為應從尊重文化歷史,專業知識和社會整體發展三方面,作理性分析尋找答案。而非單以政治目的陰謀論,或是凡事反對政府便是為民請命,亦或是漠視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和競爭力來闡釋。

 首先,從文化保育來看,皇后碼頭的確具有它的獨特歷史意義,它曾經成為數位港督抵步的階梯,象徵英國對香港統治的權威,可是這個具歷史價值的碼頭卻不具備文化遺產的獨特建築風格,它只是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由三十四條柱子支撐頂蓋,跟大家平時生活常見的舊區唐樓石屎建築沒有太大分別,而且它是五十年代才被建成,不像全港其餘六十三幢法定文物建築於二次大戰前建成。其實,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在港曾有不少,若然以前的港英政府,採用像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團體的發展理念,恐怕我們也建不成今天干諾道中和大會堂一帶的城市建築物,甚至乎八十年代的港島線地下鐵路等基建。

遷移碼頭是最務實可行理智的方案

 政府和民間提供有關皇后碼頭的遷拆方案,不外乎原址保留、整幢遷移、或分件式拆卸後再重置;從工程專業的角度來看,原址保留的方案不單損害政府與中環填海承建商的合約,更會嚴重影響日後填海區的基建發展,這點是我們年青一代最為關注的。我們先談原址保留方案會令地鐵東涌線無法伸延至將來的北港島線,如上文所述,試想如果整個港島海岸線,從柴灣到上環,在八十年代沒有建成地鐵,我們今天的生活質素和城市發展會何等苦不堪言!銅鑼灣、灣仔及金鐘一帶還會是購物消閒的好去處嗎?中環仍會是香港及中國的金融集資中心嗎?再加上原址保留方案會令畢打街上游因渠務改道而影響雨水排洪,導致容易水浸。另外,整個中環填海工程也因原址保留而拖垮,我們期望由中環連接到灣仔及銅鑼灣的海濱長廊,以及屬於香港人的國際級和富活力的海濱休閒區也會變得遙遙無期。再者,整幢碼頭搬遷的方案亦冒着相當大的工程風險,因碼頭的結構非常單薄,並且遭受海水鹽份長期侵蝕,要把它整個搬走,需要把三十四條柱子支撐「同時同步」轉移到臨時支架上,一有失誤必導致嚴重傷亡,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工程部門,實不應冒險嘗試。

 再看整體社會發展,填海建路改善區內交通,優化海濱環境,增強都市活力,是香港一直以來從小小漁港蛻變成亞洲國際之都所必然經過的階段,亦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元素。這也是社會付託我們年青專業人士的使命,在發展當中或許有不同意見,但希望大眾了解碼頭的遷移是經政府、民間組織及各個界別專業人士深思研究後的最務實、最可行、最理智的方案,也完全符合社會對年青一代為香港發展的合理期望。

政治爭拗削弱香港競爭力

 回望香港回歸後的十年,我們從大學畢業到今天有幸成為專業人士,眼見香港的基建發展,許多重要項目因為近年的社會政治爭拗不能上馬,深感慨嘆和惋惜。另一方面,當我們到珠三角地區,以及內地其他城市工作或考察,親身體會到內地基建及經濟高速發展,更加擔心香港的競爭力正被削弱和邊緣化。我們皆明白及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方向,它更加是年青一代專業人士的核心價值,我們必須為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基建及經濟發展、改善社會及市民生活三方面取得融和及平衡。但我們不樂意看見只側重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令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更不希望見到社會只有爭拗、失去和諧。希望今天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以及這個皇后碼頭風波過後,將來我們眼前的中環,是帶給我們璀璨的明天,這樣的歷史必以我們為之動容、起立、喝釆!

TSW,或鄧小樺 said...

星島日報
A23 | 每日雜誌 | 來論 | By 陳志豪

皇后遷移最務實最可行

上月九日,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皇后碼頭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定為「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必須全力保存。」同月二十三日,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政府建議,將碼頭拆卸後再重置,政府亦於同日宣布不將碼頭列為法定古迹,究竟政府和議會是背離民意,不理會保育文化人士的訴求,還是經仔細考慮多方面因素,才達致最終合適的方案呢?

作為一群年輕專業工程師,對這個鬧得全城風雨的議題,我們認為應從尊重文化歷史、專業知識和社會整體發展三方面,作理性分析尋找答案。而非單以政治目的陰謀論,或是凡事反對政府便是為民請命,或是漠視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和競爭力來闡釋。

不具備文化遺產特質

首先,從文化保育來看,皇后碼頭的確具有它的獨特歷史意義,它曾經成為數位港督抵步的階梯,象徵英國對香港殖民地統治的權威,但這個具歷史價值的碼頭卻不具備文化遺產的獨特建築風格,它只是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由三十四條柱子支撐頂蓋,跟舊區唐樓石屎建築沒有太大分別,而且它是五十年代才被建成,不像全港其餘六十三幢法定文物建築於二次大戰前建成。其實,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在港曾有不少,若然以前的港英政府,採用像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團體的發展理念,恐怕也建不成今天干諾道中和大會堂一帶的建築物,甚至八十年代的港島綫地下鐵路等基建。

政府和民間提供有關皇后碼頭的遷拆方案,不外乎原址保留、整幢遷移、或分件式拆卸後再重置;從工程專業的角度來看,原址保留的方案不但損害政府與中環填海承建商的合約,更會嚴重影響日後填海區的基建發展,這點是年輕一代最為關注的。我們先談原址保留方案會令地鐵東涌綫無法伸延至將來的北港島綫,如上文所述,試想如果整個港島海岸綫,從柴灣到上環,在八十年代沒有建成地鐵,我們今天的生活質素和城市發展會何等苦不堪言!銅鑼灣、灣仔及金鐘一帶還會是購物消閒的好去處嗎?中環仍會是香港及中國的金融集資中心嗎?再加上原址保留方案會令畢打街上游因渠務改道而影響雨水排洪,導致容易水浸。

另外,整個中環填海工程也因原址保留而拖跨,我們期望由中環連接到灣仔及銅鑼灣的海濱長廊,以及屬於香港人的國際級和富活力的海濱休閒區也會變得遙遙無期。再者,整幢碼頭搬遷的方案亦冒着相當大的工程風險,因碼頭的結構非常單薄,並且遭受海水鹽分長期侵蝕,要把它整個搬走,需要把三十四條柱子支撐「同時同步」轉移到臨時支架上,一有失誤必導致嚴重傷亡,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工程部門,實不應冒險嘗試。

不能漠視基建發展

再看整體社會發展,填海建路改善區內交通,優化海濱環境,增強都市活力,是香港一直以來從小小漁港蛻變成亞洲國際之都所必然經過的階段,亦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元素。這也是社會付託我們年輕專業人士的使命,在發展當中或許有不同意見,但希望大眾了解碼頭的遷移是經政府、民間組織及各個界別專業人士深思研究後的最務實、最可行、最理智的方案,也完全符合社會對年輕一代為香港發展的合理期望。

回歸十年,我們從大學畢業到今天有幸成為專業人士,眼見香港的基建發展,許多重要項目因為近年的社會政治爭拗不能上馬,深感慨歎和惋惜。另一方面,當我們到珠三角地區,以及內地其他城市工作或考察,親身體會到內地基建及經濟高速發展,更加擔心香港的競爭力正被削弱和邊緣化。我們皆明白及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方向,它更加是年輕一代專業人士的核心價值,我們必須為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基建及經濟發展、改善社會及市民生活三方面取得融和及平衡。但我們不樂意看見只側重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令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更不希望見到社會只有爭拗、失去和諧。希望今天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以及這個皇后碼頭風波過後,將來我們眼前的中環,是帶給我們璀璨的明天,這樣的歷史必以我們為之動容、起立、喝采!

工程界社促會青年部主席陳志豪工程師、副主席莫卓琛工程師

TSW,或鄧小樺 said...

信報財經新聞
P30 | 時事評論 | By 陳志豪、莫卓琛

皇后碼頭的未來,回歸十年的回顧

  二○○七年五月九日,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將皇后碼頭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定為「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必須全力保存。」同年五月二十三日,立法會工務小組通過政府建議,將碼頭拆卸後再重置,而政府亦於同日宣布不將碼頭列為法定古蹟。究竟政府和議會是背離民意,不理會保育文化人士的訴求,還是經仔細考慮多方面因素,才達致最終方案呢?

  對這個鬧得全城風雨的議題,我們認為應從尊重文化歷史,專業知識和社會整體發展三方面,作理性分析尋找答案。而非單以政治目的陰謀論,或是凡事反對政府便是為民請命,亦或是漠視香港整體經濟發展和競爭力來闡釋。

  首先,從文化保育來看,皇后碼頭的確具有獨特歷史意義,它曾經成為數位港督抵埗的階梯,象徵英國對香港殖民地統治的權威,可是這個具歷史價值的碼頭卻不具備文化遺產的獨特建築風格,它只是一般鋼筋混凝土建築,由三十四條柱子支撑頂蓋,跟大家平時生活常見的舊區唐樓石屎建築沒有太大分別,而且它是五十年代才被建成,不像全港其餘六十三幢法定文物建築於二次大戰前建成。

  其實,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在港曾有不少,若然以前的港英政府,採用像反對遷拆皇后碼頭的團體的發展理念,恐怕我們也建不成今天干諾道中和大會堂一帶的城市建築物,甚至八十年代的港島線地下鐵路等基建。

原址保留影響基建

  政府和民間提供有關皇后碼頭的遷拆方案,不外原址保留、整幢遷移、或分件式拆卸後再重置;從工程專業的角度來看,原址保留的方案不單損害政府與中環填海承建商的合約,更會嚴重影響日後填海區的基建發展,這點是我們年輕一代最為關注的。

  先談原址保留方案會令地鐵東涌線無法伸延至將來的北港島線。如上文所述,試想如果整個港島海岸線,從柴灣到上環,在八十年代沒有建成地鐵,我們今天的生活質素和城市發展會何等苦不堪言!銅鑼灣、灣仔及金鐘一帶還會是購物消閒的好去處嗎?中環仍會是香港及中國的金融集資中心嗎?再加上原址保留方案會令畢打街上游因渠務改道而影響雨水排洪,導致容易水浸。另外,整個中環填海工程也因原址保留而拖垮,我們期望由中環連接到灣仔及銅鑼灣的海濱長廊,以及屬於香港人的國際級和富活力的海濱休閒區也會變得遙遙無期。

  再者,整幢碼頭搬遷方案亦冒着相當大的工程風險,因碼頭結構非常單薄,並且遭受海水鹽份長期侵蝕,要整個搬走,需要把三十四條柱子支撐「同時同步」轉移到臨時支架上,一有失誤必導致嚴重傷亡,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工程部門,實不應冒險嘗試。

  再看整體社會發展,填海建路改善區內交通,優化海濱環境,增強都市活力,是香港從小小漁港蛻變成亞洲國際之都所必然經過的階段,亦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元素。這也是社會付託我們年輕專業人士的使命,在發展當中或許有不同意見,但希望大眾了解碼頭的遷移是經政府、民間組織及各個界別專業人士深思研究後的最務實、最可行、最理智的方案,也完全符合社會對年輕一代為香港發展的合理期望。

政治爭拗拖延發展

  回望香港回歸後的十年,我們從大學畢業到今天有幸成為專業人士,眼見香港的基建發展,許多重要項目因為近年的社會政治爭拗不能上馬,深感慨嘆和惋惜。另一方面,當我們到珠三角地區,以及國內其他城市工作或考察,親身體會到內地基建及經濟高速發展,更加擔心香港的競爭力正被削弱和邊緣化。

  我們皆明白及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方向,它更加是年輕一代專業人士的核心價值,我們必須為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基建及經濟發展、改善社會及市民生活三方面取得融和及平衡。

  但我們不樂意看見只側重環境保護及文化保育,令經濟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更不希望見到社會只有爭拗、失去和諧。

  希望今天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以及這個皇后碼頭風波過後,將來我們眼前的中環,是帶給我們璀璨的明天,這樣的歷史必以我們為之動容、起立、喝采!

陳志豪為工程界社促會青年部主席、莫卓琛為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