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013

為自己記住——評《為下一代覺醒》





2012年又到盡頭,這一年大家會最記得什麼?從出版巿場來看,有一股湧現的潮流是呼應、紀錄反國民教育運動的出版物。這是出版巿場回應社會的一個重要現象,筆者呼籲大家留意。區家麟、陶傑等作者都有以反諷國情教育和洗腦為書名的著作出版,這種著作以作者個人為號召,銷情不俗;相反另一些紀錄運動的文集,在巿場上的反應卻略為落後。這是否代表著香港人「退燒」太快?還是人們喜歡看個人表演,多於觀察和包納多角度的反思?

這次想談的是葉蔭聰主編的《為下一代覺醒》。書中收錄反國教運動的照片、時程表,並以頗為知性的框架編排。全書分七章,就是理解反國教運動的七個切入點。葉蔭聰既為學者,復有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這種編纂對他而言是駕輕就熟的,實在慶幸這麼忙亂的香港,有知識份子可以記得做這樣重要的編錄。

回首看來,反國教運動,成為香港公民運動新一波的覺醒,尤其是以「關愛孩子」為號召,令不少平時無暇留意時政的父母,燃燒起來。香港作為中國的另類構成部分,素有一派「愛之深、責之切」,強調認識真實中國、反對愚民的知識份子,反國教運動成為他們與當下社會重新連結的切口,書中可見的李怡、安裕、盧子健、程翔、安徒等等,都是此中健筆。他們與黃之鋒、沈偉男、庫斯克等等新一代參與運動及熱切評論的寫手,在本書中組成了連結鬥陣。

反國教運動當時,寫下的文章何止千千萬萬,葉蔭聰的評選很中肯大度,也很大刀闊斧。它省略許多號召煽動性的文字,但保留很多個人經驗的追尋;韓連山、黃莉莉,年歲相差幾十年,一同在廣場上絕食,又一同在書中分享全然不同的經驗。香港很小,它經常強調個人,用語並不是內地或台灣那樣一覽眾山小的宏偉高超,但卻有一種普世性的眼光:我們都先知道有公民,然後是世界公民,「國民」?香港人聽起來便有點窄。梁恩榮等教育學者,一再探究回歸後公民教育如何被國情教育吸盡資源、再被國民教育迫到無立錐之地,都是很重要的知識和研究。

反國民教育運動由學民思潮等一眾少年帶領,捲動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一起參與,開出了各種豐富的角度。而葉蔭聰編出來的書,則明顯是一個非常知性的成人角度:它重視成年人的「覺醒」,尤其是反國教的家長;它關顧教育理念和體制發展;它涉及香港與中國長年的關係演變;它有多重的概念框架;它收錄的文章跨越媒體陣營;它不會遺漏國際例子。由此看來,本書雖然是「群戲」,很多人出場,眾聲喧嘩各自表述,但編者還是可以有自己的角度,低調地表達了個人的觀點,讓書有著不易辨但確實存在的個人面貌。

我們,就是這樣組成了歷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