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2015

往外跑




浮城,人總是想著往外跑,旅行可能是香港人少有的集體興趣之一。

旅行的休息,除了享受以及眼界開拓以外,最重要的可能是,劃出與原居地截然不同的作息表,如白紙般重新開始。經歷所限,我的旅行心態往往是休息,而不好見名山大川,以前是走走街道、入小店喫茶,攤在旅館的床上良久,錯過景點開放的時間。一個人,從疲累到休息,由休息到可以打開自己,有時需要很長的時間。

旅行工具書是香港最好賣的書種之一,長年高踞暢銷榜。去旅行看旅行書是常識吧?不,我覺得去旅行應該要看的是建築書。去年到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作家工作坊,期間有到美國各大城巿旅行的機會,我手上就是拿一本美國人保羅.高格伯的《建築為何重要》,對照其中評介的美國著名建築,身臨其境,去感受那些空間,去理解那些評論是如何做出來。比如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越戰紀念碑,到了那裡,可證文字所言是虛矯還是真實。再練練自己能否寫出不一樣的記述。像越戰紀念碑那樣抽象而偉大的作品,真的可與書中文字各擅勝長,讀了得益,去了得益,對照又更得益。培養了眼光,就可分析所到景點是否真的精彩,不是人云亦云、盲遊作夢。

從大學開始獨自旅行,已經喪失與旅伴配合的能力。這種自我中心首先是把我引到美術館去,泡美術館,對著畫作和雕塑驚嘆出神,幾乎不需遊伴。紐約樣樣都貴,但大都會美術館等博物館門票一元,門口還貼滿其它人出來後留下的一元襟貼,讓後人免費入館。跑完一個美術館腳是痠的,但精神上的飽足,有時真的讓人有不用進食的錯覺。見了《麗達的天鵝》,你的欲望不是已昇華了嗎?

後來讀到日本人寫的《路上觀察學入門》,這些不喜跟著建制走的藝術家們說藝術有三個階段:美術館的藝術(階段一)、街上的藝術(階段二)、路上的觀察(階段三)。正如武林高手飛花摘葉皆可傷人,藝術家返樸歸真,在路上看到湔渠蓋、電線杆、野草閒花,都可以指涉藝術並引發創作,於是隨身就可發明無數個世界,而又同時泯除自我,因為街頭觀察者的創作已不須那麼大動作。真是好,能夠容納這一切的,才可以稱為一個故鄉。

而我城裡處處規條,怪不得人們都要跑出去。


(刊mings)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