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2005

發炮是需要時間滴滴

這是好的:打一場大仗,有人支援,而且是個以一當十的人。有前輩跟我談香港的文學評論氣氛,儘管他同意評論氣氛薄弱,但始終認為文學的東西是單打獨鬥,不須支援,也許甚至不需對手。我以為不是的。文人論戰如魯迅,總是單身鋻戰,可他於無法驅除的寂寞之苦之不曾放鬆,總是叫我傷感嘆息。我以為我們見了魯迅,便知道支援的重要。

所以這是好的:打一場大仗,有人支援,而且是個以一當十的人。以下是許寶強的文章,看得出題和首尾怒氣墳膺,可主體部分只舉數據,連修辭都不用。不喜歡數據的朋友可以只選一段來看,一段已經有足夠的證據——這才是銳不可擋。that's why世貿,是令我們知曉力量。

給我支持世貿的理由!
許寶強

政府新一輪有關世貿的電視廣告,請來陳永陸先生推介世貿,指出︰「 世貿是 關於自由貿易的,貨物自由進出,做生意的機會多些,經濟自然更蓬勃……經 濟蓬勃,工 資自然會增加,找工作也較容易…… 世貿推動自由貿易,促進經濟 發展 ,我們當然要 支持!」世貿真的在「 推動自由貿易」 嗎?確實「 促進經濟發展」?倘不,看到這樣的政府廣告,身為教育工作者的「 我們」 自然十分失望;而 作為納稅人的「 我們」,更似乎沒有理由「 當然要支持」。

世貿真是關於自由貿易的嗎?

世貿不等同推動自由貿易,我在以往的文章已詳細談及,這裏只作簡要的補充總結︰
(一)世貿是不同國家的談判平台,不同國家的利益並不全然是追求自由貿易,歐美的農業保護主義便是一例;
(二)世貿是一龐大的官僚組織,與其他官僚組織一樣,有其自身的操作邏輯,需要考慮的包括自身的生存,例如向上級或重要的持分者(stakeholders)交差等等,而非僅僅依據「自由貿易」的信念;
(三)世貿的原則是一視同仁和互惠,而非經濟學嚴格意義的自由貿易;
(四)世貿組織所產生的效果並不完全是經濟學自由貿易理論推導的結果---並非人人受惠,也沒有令所有參與國家有更快的經濟增長。

聯合國加入反世貿

最後一點,也正好回應了政府宣傳廣告的第二個錯誤︰政府所謂的「自由貿易」,其實並不一定會「令經濟蓬勃」或「促進經濟發展」。有趣的是,這並非僅是「反全球化」積極參與者的看法,更同時是《聯合國人類發展計劃》(UNHumanDevelopmentProgramme)所持的觀點。
最新一期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05》(HumanDevelopmentReport2005)的第四章,系統地分析了近年國際貿易對低收入國家的負面影響,同時批評了即將在香港召開部長級會議的世界貿易組織。被認為受大國主導的聯合國,加入了近期反世貿的大合唱,公開批評同被認為受大國支配的世貿組織,使得反世貿的聲音更加多元,也更為熱鬧,令把世貿討論簡化為「自由」對「激進」的論述,更顯蒼白無力。

「 自由貿易」 促進經濟發 展?

《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05》(以下簡稱《報告》)首先指出,自2001年多哈回合以後,主導國際貿易的方式並沒有太大的改善︰貿易壁壘依舊,歐美的農業補貼比以往更為嚴重,與貿易有關的投資和知識產權更加重了世界的貧富差距。

自關稅貿易總協定和世貿建立以後,國際貿易愈來愈集中在北美、西歐和東亞等地區,這三個地區由1948年佔國際出口/進口貿易的62%/64%,增加至2001年的74%/77%。非洲、南亞、中東、拉美、東歐等收入較低的地區則長期無法達致「蓬勃」的貿易增長。
《報告》指出,近20年(1981至2000年)的國際貿易增長主要集中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相反,撒哈拉以南非洲(除卻南非)的對外貿易佔國際貿易的份額,在1960至2002年期間則不斷下跌至0.3%。

《報告》引用了一份對92個國家的研究指出,沒有證據支持降低進口關稅的貿易「自由化」能「促進經濟發展」。於1985-1989年至2001-03年關稅減幅較高(26%)的國家(包括印度和孟加拉),平均每年經濟增長只有1.35%;關稅減幅中等(8%)的國家,經濟年均增長則為1.60%;關稅稍有增加(2%)的國家,經濟年均增長也有1.60%。換句話說,保護主義貿易(增加進口關稅),似乎比「自由貿易」國家(降低進口關稅)更稍能「促進經濟發展」。

加重貧富差距

從另一個角度看,貿易增長也未必會令低收入工人的福利增加。危地馬拉過去10年的出口增長超過8%,其人類發展指標卻沒有什麼改善,當地最貧窮的20%人口佔全國的收入,甚至由2.7%下降至1.7%;墨西哥的市場開放也不見得能改善當地的貧窮狀況,卻明顯加劇了貧富不均;而孟加拉在1990年代大力推動養蝦的出口,產生了不少影響農地和水資源的環境問題,令當地低收入的農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事實上,在貿易急促增長的時段,世界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1999年世界最富有的二成人口擁有全球八成收入,最貧窮的二成人口只擁有全球1%的收入,貧富差距比1960年增加了一倍(UNHu-manDevelopmentReport,1999)。而全球每日以少於二美元(約港幣16元)維生的人口,則比1980年增長了50%,到2000年達28億,差不多是世界人口的一半(WorldBankGlobalEconomicOutlook2000)。這也是在國際貿易快速增長下出現的。

為什麼世貿沒有促進經濟發展?

《報告》認為,國際貿易並沒有為低收入國家帶來好處,世貿組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世貿設定的一些貿易條款,限制了低收入國家採取保護本土幼嫩工業的政策,而這些工業政策曾協助高收入地區的經濟增長;世貿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也使只擁有全球4%專利收入的欠發達地區,無法採用高收入國家曾賴以提升其生產技術的「抄襲」行徑(copying):例如美國於19世紀曾抄襲英國的專利,東亞也曾透過抄襲而發展(我們自然可以再加上16世紀以前西歐對中國、阿拉伯等地區的抄襲行徑)。這種漠視不同地區發展階段和狀而訂定的貿易條款,顯然不利於今天低收入地區的經濟發展。

桎梏發展的政策

世貿組織要負的責任,還體現於其無法令高收入國家遵守一視同仁、互惠等公平貿易原則。《報告》指出,世貿成立以後,發達國家加於低收入國家的關稅,比加於其他高收入國家的關稅高四倍(2000年數字),而發達國家加於低收入國家的關稅率當中,原材料較低,高附加值的產品則較高。在2001多哈回合之後,美國通過法例,容許每年增加70億美元的農產品補貼,同期歐盟對農產品的補貼也不斷增加,這些補貼讓發達國家長期佔有世界農業出口的三分二。更嚴重的是,補貼大部分給予大農場,導致小農戶處於極不利的競爭位置;再加上大型超市的壟斷性採購,對弱勢的小農戶構成比關稅更嚴重的貿易壁壘。此外,低收入國家的交通運輸、資訊設備,缺乏像高收入國家的大量資助(但世貿卻不認為是一種貿易補貼),因此進入世界市場的能力也相對薄弱,難與高收入國家競爭。

在服務貿易的四個範圍——跨國界服務(例如電子商貿)、海外消費(例如旅遊)、建立在地商務(例如在當地建立銀行)、短暫人員流動(例如外勞)---當中,高收入國對在別國建立商務最感興趣,而低收入國則對短暫人員流動較為關心。但放在世貿談判桌上的議程,卻往往受前者主導。這主要是由於到世貿談判,是一項絕不便宜的工作,一般低收入國只能派遣兩名專職談判代表進入世貿會場,但歐盟卻可以擁有一隊140名專職人員的談判隊伍,另加為數更多的駐外官員的協助。儘管世貿原則上採取一國一票的制度,但力量懸殊的談判游說,使大國往往能操控世貿會議的議程以至結論。

國際都會的狹隘視野

弔詭的是,自詡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以及鼓勵學生要有國際視野的香港政府,對於聯合國這份根據詳細的統計數據而做出的報告,好像完全視而不見,仍然不斷重複「世貿=自由貿易=經濟發展」的錯誤老調,確實是令人驚訝,也讓居於號稱國際都會的「我們」感到汗顏。

當聯合國也反世貿時,政府還應製作這樣簡化,甚至是資料錯誤的廣告嗎?這樣的世貿宣傳、教育,我們是否還要支持?

許寶無敵雞精:「世貿煎釀三寶
許寶無敵天書:《資本主義不是什麼》(外貌很厚,其實平易近人,可以屙屎時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