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珠魔幻性質的小說,其核心意象往往鮮明而具重量,即使非文學讀者都可以圍繞核心意象而進行聯想性解讀,投入自身的經驗及感受去理解——這些可能解讀可能逾越作者的原意,但作者大概會視之為小說生命的自動延展而不以為忤——甚至,韓麗珠的小說是以簡潔、有時故意稚拙而具詩意的語言,去製造巧妙的停頓,令作品留下空白處,由讀者自行填上。因此,在韓日漸疏闊而一貫灰淡的語調中,我作為讀者,弔詭地感受到轉圜的空間。
疾病隱喻託寓人物的邊緣性質。城巿中的人一個個地患上不知名的飄蕩症,介乎病與不病之間的角色需要面對自身的遭遇境況,從而發現內在的陌生自我之聲。病症令人物需要面對各式的治療,病症毋寧是一種自我的發現,旁及與他者的溝通。韓在115期的《印刻》中,與孫梓評的長篇筆談中,談及了「飄蕩期」的心境。一種失焦的灰淡,平滑如氣球(小說的核心意象)表面的空無感,創作道途中期的回望。有點像自省的過程嗎?孫梓評提出「分裂而邁向統一」的問題,而韓以一貫的態度回應:分裂並非可以選擇的而是必然的內在傾向,小說以各式的假面,提供作者與讀者發聲的渠道——這是一種現代城巿的普遍傾向,人是在現代城巿中,以各式的假面面對分割成不同工序不同群體不同空間的社會生命。
想起曾看過一本工商管理的小書,提出企業中常有一種「脫軌者」的型態。脫軌者無法服從於統一、格式化的分工程序與角色,往往在企業運作中行為逾越,與其它人產生衝突,造成自我或他人的離心。脫軌者有時是新進的員工,但卻經常是在企業或該行業中能力超卓、經歷創業期的資深者。該書判斷,「脫軌者」難以駕御,對企業而言是危險的,必須避免,後面附上15項測驗題讓人判斷自己是否脫軌者。
在現實的管理者角度而言是危險的「脫軌」,在文學中則是普遍的生存狀況,擬態為離心、飄蕩。從社會學角度可以從社會下流化、工作零散短期化、重心領袖缺席等情況解釋;從哲學的角度看,則毋寧向我們指示自由的辯證:脫軌、離心、飄蕩,所造成的失重狀態,反過來看,乃為存在之必然,與自由的可怖之寧靜,成其為銀幣的兩面。飄蕩是從重力系統中脫落,自由是從世俗價值系統裡解放,自由者成為無所謂的剩餘之物。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港式魔幻寫實,有部分作品將自由理解為:從既定歷史詮釋中解脫、尋找新的自我定位;而在《離心帶》中,失重的自由卻好像是尋找自我、記憶以至歷史的前設條件。這轉變的內在脈絡發展、外在社會現實影響,值得論者再行細考。
一如魔幻需要現實的倒影,自由的辯證需要約束與管理作為對立發展的動力,《離心帶》當中有不少關於管理和制約的情節。以往韓的小說中,約束的力量更多是來自人際和社會習見,但《離心帶》則引領我們思考各式空間的管制,書中後段更引我們進入「執法者」的角度。緬懷街道,紀念小販,韓的小說較早期出現更多集體抗議的場面,反抗與內省之連繫漸見清晰。
韓筆下的城巿從不以香港命名,但本土讀者當能在其中找到近年香港關注的議題。筆者近年與同齡朋友見面,「移民」是最熱烈的話題,以致好像,「離開傾向」成為香港本土真實特色——我們談完了,又回去自己的崗位為香港做事。韓在與孫梓評的筆談中講,當她發現生活困難的香港也可以成為他方人的嚮往之地,則離開的願望不過是符號的延異,「人們真正想要逃離,或無法踏出的,其實是自己的影子」;而我們低頭看到,路上投射密鋪自我與他人的影子,「那才是人們不自覺地創造出的自己的地方」。韓便是在這種的辯證的眼光下,以離心的自由寫本土的根著,豐富魔幻寫實的本土脈絡。
(刊於誠品《現場》)
疾病隱喻託寓人物的邊緣性質。城巿中的人一個個地患上不知名的飄蕩症,介乎病與不病之間的角色需要面對自身的遭遇境況,從而發現內在的陌生自我之聲。病症令人物需要面對各式的治療,病症毋寧是一種自我的發現,旁及與他者的溝通。韓在115期的《印刻》中,與孫梓評的長篇筆談中,談及了「飄蕩期」的心境。一種失焦的灰淡,平滑如氣球(小說的核心意象)表面的空無感,創作道途中期的回望。有點像自省的過程嗎?孫梓評提出「分裂而邁向統一」的問題,而韓以一貫的態度回應:分裂並非可以選擇的而是必然的內在傾向,小說以各式的假面,提供作者與讀者發聲的渠道——這是一種現代城巿的普遍傾向,人是在現代城巿中,以各式的假面面對分割成不同工序不同群體不同空間的社會生命。
想起曾看過一本工商管理的小書,提出企業中常有一種「脫軌者」的型態。脫軌者無法服從於統一、格式化的分工程序與角色,往往在企業運作中行為逾越,與其它人產生衝突,造成自我或他人的離心。脫軌者有時是新進的員工,但卻經常是在企業或該行業中能力超卓、經歷創業期的資深者。該書判斷,「脫軌者」難以駕御,對企業而言是危險的,必須避免,後面附上15項測驗題讓人判斷自己是否脫軌者。
在現實的管理者角度而言是危險的「脫軌」,在文學中則是普遍的生存狀況,擬態為離心、飄蕩。從社會學角度可以從社會下流化、工作零散短期化、重心領袖缺席等情況解釋;從哲學的角度看,則毋寧向我們指示自由的辯證:脫軌、離心、飄蕩,所造成的失重狀態,反過來看,乃為存在之必然,與自由的可怖之寧靜,成其為銀幣的兩面。飄蕩是從重力系統中脫落,自由是從世俗價值系統裡解放,自由者成為無所謂的剩餘之物。唯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港式魔幻寫實,有部分作品將自由理解為:從既定歷史詮釋中解脫、尋找新的自我定位;而在《離心帶》中,失重的自由卻好像是尋找自我、記憶以至歷史的前設條件。這轉變的內在脈絡發展、外在社會現實影響,值得論者再行細考。
一如魔幻需要現實的倒影,自由的辯證需要約束與管理作為對立發展的動力,《離心帶》當中有不少關於管理和制約的情節。以往韓的小說中,約束的力量更多是來自人際和社會習見,但《離心帶》則引領我們思考各式空間的管制,書中後段更引我們進入「執法者」的角度。緬懷街道,紀念小販,韓的小說較早期出現更多集體抗議的場面,反抗與內省之連繫漸見清晰。
韓筆下的城巿從不以香港命名,但本土讀者當能在其中找到近年香港關注的議題。筆者近年與同齡朋友見面,「移民」是最熱烈的話題,以致好像,「離開傾向」成為香港本土真實特色——我們談完了,又回去自己的崗位為香港做事。韓在與孫梓評的筆談中講,當她發現生活困難的香港也可以成為他方人的嚮往之地,則離開的願望不過是符號的延異,「人們真正想要逃離,或無法踏出的,其實是自己的影子」;而我們低頭看到,路上投射密鋪自我與他人的影子,「那才是人們不自覺地創造出的自己的地方」。韓便是在這種的辯證的眼光下,以離心的自由寫本土的根著,豐富魔幻寫實的本土脈絡。
(刊於誠品《現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