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2012

為什麼敢吃




月前看到一宗新聞,是有一條長7呎8吋、重500斤,相信年齡有200歲的海杉龍躉,在南中國海被漁民捕獲。此魚被油麻地吳松街149號食肆東主以六萬元投得,即日開刀,供老饕食用。

龍躉,學名是鞍帶石斑魚,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區的洞穴或岩縫中,以小鯊魚及小海龜等數種海洋生物為食——平時都係食開好野,無怪乎肉鮮味美,還有多種藥理價值。龍躉不易捕獲,漁民老手也要用延釣繩、手釣或底拖網這些方法,才能得手。估計老魚是被台灣最近的雙颱風擾亂,游往較淺海域才落網。它捕獲時很快死亡,也不知年老體衰,還是有靈性情願自絕痛苦。

看到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堅驚:其實我地係咪隊冧左某位海神呀?吃掉比自己老一百多歲的生物,作為生物界的一份子,心感驚惶,想和整個人類撇清……

什麼都吃

可香港人好吃無極限——據說香港佔全世界一半的魚翅入口量,廣東一帶的禾花雀一度也被吃到蹤影難尋。中國人,「背脊向天都食得」。這種六軍辟易的飲食文化現象,在外人看來如何?英國飲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九十年代初曾在四川學廚,那時還是全巿只有幾個地方有電話的時代,打去歐洲電話費是天文數字,所以她見過尚未巿場化的中國文化和庶民生活,也懂得中文。飲食文化一方面有深厚的高雅文化傳統,但另一方面也需要人類學那種不佔高地的紀錄眼光,因為各處文化有異,上綱上線只會顯出狹隘。若只寫享樂,又流於消費而無內涵。

扶霞在深度與平易、紀錄與批評的之間的分寸掌握得很好,所著《魚翅與花椒——英國女孩的中國菜歷險記》生活情味很濃,處處是中西文化碰觸的趣味。比如,據說中國人熱愛的皮蛋,一直被外國人認為是「魔鬼的食物」,這一點,扶霞所著《魚翅與花椒——英國女孩的中國菜歷險記》的序言〈中國人什麼都吃〉,就說皮蛋有一種令人昏厥的硫磺味,皮蛋黃還在她的筷子上留「下一抹狡獪又惡毒的微笑」,迫得她要偷偷擦掉那些痕跡;但扶霞,堅持要做一個什麼都吃的英國女孩,保持一種充滿好奇而未至獵奇、也無敵意的開放眼光。

面對現實

外國人對中國飲食的驚詫,不免也是東方主義式的眼光,像中國就是蠻荒地帶,襯托西方的文明。《魚翅與花椒》不是獵奇,但也保有一份外來者的觀照眼光,扶霞一直描寫自己目睹中國廚房宰殺生物時的血腥場面時心中如何震撼,同時努力抄寫筆記,記下做法,不遺忘被中國廚子一手揮斷的各種內臟,生吞活剝的俐落手法,懸掛在廚房裡的各種屍體。書中有一段廚師殺魚的過程,就是我們小時常在街巿看到,把魚狠狠摔昏、大力狠剖、鱗片四飛引來圍觀那種如同摔跤表演的狀況。文首提到的二百歲龍躉,還有劏魚動新聞可看,筆者簡直驚慌。

你知道,外國菜裡的動物很少整隻上桌,多半去頭去尾,讓你不會聯想到殺戮的過程,保有一種「文明的想像」。而扶霞恰是在這些場口,坦承中國菜讓她直面殘殺,「在中國,你看得到『肉』代表了什麼,這裡毫不避諱:你是在看得清清楚楚的情況下自己選擇要吃的。」一種踏實的徹悟。無怪乎日日在廚房裡的母親往往比男人更狠辣決斷,那是日日的磨煉呀。

她認為,「動物」在西方文化裡是指「有生命的」,而在中文裡它只是代表「會動的」,連感覺都沒有。而她也指出,自孟子說過「君子遠庖廚」之後,廚師在中國一直是一個低等職位。然後她記錄了她認識的一位廚師,如何在中共建國以來就沒有好日子過,只因其父參過國民黨的軍。平實的故事,中國歷史的辛酸比調味的薑葱更有層次。

為道德而素食?

二百歲的龍躉此時不知是否投胎去也,但我也忍不住因為牠而想起幾米的一張畫,一名漁夫釣起一條和他一樣高大的魚,魚眼滴淚表示不平,畫意是反思捕魚的以強凌弱。畫本是誇張人和魚的比例,但現實中老龍躉遠比廚師高大,魔幻變成寫實。人類與動物,絕對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人類作為統治世界的物種,與其它動物的關係、相處的經驗,在在衝擊人類中心的定位與設置。哈爾.賀札格(Hal Herzog)的《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Love, Eat, Hate)極其好看,探討許多特異的人與動物的互動心理學。其中有一節專門探討素食與肉食的兩難。當我們重視動物權益時,很容易推到素食。但許多素食者身體不適、精神萎靡,最終放棄而變回一個比常人更為誇張的肉食者(例如以半磅生牛肝為早餐!)。這不得不讓我們回想,人類本是雜食的物種,肉食長期主宰人類的健康與愉悅,構築我們的文化。

素食的健康理由往往受到實際數字的挑戰,研究發現不少人尤其年輕女性,常以素食來掩蓋自己的飲食失調。道德理由相對來說較能支持長期素食,但它能夠真的對抗人類肉食的天性?《為》一書從自然科學研究開始,收集故事,涉及倫理問題,一新我們想像。但賀札格不給答案,只留給我們極精彩的故事、難以想像的研究資料,時而閃光的remarks。

賀札格也曾參與屠宰牛隻,深受震撼;尤其吃自己宰的動物,會令人百感交集。他到達與扶霞一樣的結論:直面人類的殘忍,比躲在文明餐飲的外衣下,更有助於反思與啟蒙。或者我也該認真觀看不忍卒睹的劏龍躉動新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