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2008

消息(一)






1. 當facebook某個關於混亂的小組已接近死亡,經濟日報報導了該小組。其實裡面那些照片的留言真係好好笑,會把眼淚都笑出來,可謂雖死猶生。








2. 喬裝打扮作成功女士貌。下文見《ELLE》11月號。

獨立的欲望,還是為欲望而獨立?

在什麼時候你的腦中曾浮起過對獨立的追求?十二歲,參加活動還要簽家長信的日子?十四歲,向家裡討錢去買一條NA MU的織花圍巾而深感艱難那天?十六歲,你夜歸而父親房門砰地關起的那晚?十八歲,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成熟但還是母親的叮嚀電話還是不肯收線的厭煩一刻?二十歲,你對衣著、晚餐、旅程都有自己一套想法,而他卻自己事先擬定計劃並全無徵詢你意見的那一次?

獨立,作為一種人的生存狀態,是與依賴相反的;而通常是因為受到束縛和不公平的看待,獨立的欲望就會像從心瓣裡射出來的一枝箭,「咻」地釘在你眼前那個令人不滿的現實裡。唯有不成熟,或因能力不足而被認為不成熟,才會被剝奪獨立的資格。以上的話,對於一個國家,或一名女子,都同樣成立。

而正是因為年輕、處於「成熟/不成熟」的邊界,才會有獨立的渴望。

成熟是指心智,衡量獨立的標準是判斷能力,是意見、立場、態度。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維真尼亞.伍爾芙,有著憂鬱美麗如希臘女神的側影輪廓,妮高潔曼在《時時刻刻》(The Hours)辛勤夾了假鼻,戰戰兢兢扮演這位文學女神。對於伍爾芙來說,她實踐自己人生、讓自己得以完整的方式,就是創作小說。獨立對她來說,就是不受侵擾地寫小說,在女性主義的奠基性作品《自己的房間》裡,伍爾芙一針見血地指出兩件事對她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五百英鎊的年收入,和上鎖的房間:「五百英鎊收入表示冥想的能力,門鎖意味著自己去思考的力量」。實在是很清楚的:冥想、思考、創作,任何獨立的行為,都倚賴某些經濟和物質條件。女子就是這樣坦率而挑通眼眉,不像男性作家總告訴你寫作需要靈感和悲天憫人。

有多少人,在自己經濟獨立的紀念日(第一次出糧、搬離老家的第一天),是透過購買來作為一種獨立的證明?我賺的錢,我高興買那件只會穿一次黑底粉紅圓點裙;我高興請同伴吃一次貴夾唔飽的法國菜;我高興在自己的屋裡堆滿無謂而精緻的印度檀木小香爐……在消費時代,「獨立」的意思往往是滿足自己的欲望。

然而什麼都不是免費午餐。首先,在香港的情況是,經濟獨立就必須工作,獨立的代價是忍氣吞聲。更讓人心裡一沉的例子: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的名著《負建築》裡面說到,當房地產系統發達成長,供樓中的中產階級自然趨向保守、要求穩定,把年少時「讓世界更美好」的革命願望抛諸腦後。獨立的追求總是帶來限制。

於是我們更該瞭解「獨立」的當代意義,例如獨立音樂、獨立媒體、獨立記者,將其意義人格化: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指超越利益關係,有自己的立場、觀點,做自己想做、而且對其它人來說正確而有意義的事。

聽見台灣樂團蘇打綠說「做自己,就是主流」,心裡覺得多麼美好。獨立不是莽撞,是了解現實,了解其每一條規則直到爛熟於心、到可以成為一個dandy(玩家)的程度,但不被現實束縛。永遠不要完全接受現實,每當限制和規則在你面前豎立、並且帶著輕蔑的眼神注視你,你還是有辦法一邊微笑一邊超越它。這就是當代的獨立女性,有時聰明得扮成倚賴;有時為了自己,堅決到甚至可以放棄欲望。聖經說,靈巧如蛇,溫馴如鴿。

3 comments:

M said...

哇, 好睇, 仲要出起elle, 好野, 因為勁多像我這樣的一個OL會讀到。你最近點。要靚。

Anonymous said...

係咪同阿sa做雙封面先﹖

水雲 said...

我老師特意把這篇報導拿了給我看。還說,會以之為文學科的教材。

呵呵,其實我的書桌也是亂糟糟,所以我很容易理解文章所指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