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撰文:鄧小樺
飲江(1949年-),本名劉以正。1970年開始創作新詩。詩作見於《盤古》、《大拇指》、《文藝》、《詩雙月刊》、《新晚報》、《大公報》及《星島日報》等。1980年代曾任《九分壹》詩刊編輯。曾獲職青文藝獎、工人文學獎、青年文學獎及中文文學創作獎等。詩集《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是深受喜愛的香港詩人。
飲江的文學起源也如一般文藝青年,十六七歲時開始看書,由武俠小說、愛情小說看起,後來讀到現代詩,覺得「新詩很容易,可以玩排列,簡短,又可把情緒投入去,又不用識好多字。」他笑稱,「很多事做不到,但自己也有可以做到的事」。早期他模仿徐速、力匡,格調亦曾受台灣現代詩影響。文學雜誌《羅盤》對他有很大影響,看到詩「可以這樣講說話」,可以用分行的形式,可以用平淡中的生活語言,具體、親和地留下生活的痕跡。」這令飲江的作品充滿本土色彩。
飲江的詩風與他的身份構成了一種複雜性,一方面他是工人詩人、藍領詩人,但他並不走一般鞭撻或歌頌工作的現實主義詩風,反而常常強調「容易」,他的詩中蘊含哲思,超拔於日常的現實城巿空間,清淨簡約,可以遇見神奇的物事,在香港獨樹一幟。「我從不去催迫自己(寫作),也沒有別人催迫我。如果催迫自己,可能會變成另一樣更緊密更精緻的東西,催伯容易成事,但成一件事就會有下一件事……有所行有所止。我覺得不被催迫是好事,可以有更寛裕的感覺,能遇到想遇到的事,在遭遇到它們時,可以與之交接、相處。」
相遇的可能
「遇」是飲江詩的重要主題。「相遇」無非是因緣種果,是短暫的現象,卻往往指向永恒的意義。飲江的〈逝水刻舟〉便由遇見之後的錯開,從錯開寫回起始,引入了極大的時間跨度,星球暈眩,洪水天地初開,刻下去的一刻還在。永恒的意義往往要以變化來反襯定義,遇見、錯開之後投入各自的滄海,但一種很大的牽繫,歷劫還在,多世循環,經歷了各種時代的發展,銅器、農耕、工業、戰爭,像電影和動畫,由結繩記事時代,轉回爬蟲時代,「終究」要尋回,終結,了斷,尋一個說法。
吾愛 我們的星球還在
那旋轉的巨大暈眩還在
我們泛舟洪水悵然相望
噢 逝水之上 已逝
不逝 之一刻 還在
現在 結繩記事又轉回
一個爬蟲時代
我們終究要潛進各自的滄海
尋找失落宇宙中最珍貴
那塵埃」
——〈逝水刻舟〉(節錄)
很簡單的主題,但放在古怪的情境,作詩意的延伸:「緣木求魚」本來是是很難的,但在某情境之中卻是可能的,以生物學的角度看,魚不是鳥所進化而成的嗎?在詩中尋問一個古老的問題,結果令詩人自己都驚訝:「塵埃」的普通話讀音恰似「情愛」,情愛不過是塵埃。
機遇的靜止觀
「機遇到來
我得以
望著你
[…]
望著你
我失去
好的東西
望著你
我失去
壞的東西
機遇到來
我得以
望著你
機遇到來
我失去
唾手可得
整個世界
望著你」
——〈機遇〉(節錄)
一般「機遇」一詞都指向得到某些好處,但飲江反問:是否要得到一些事物才是機遇呢?並引用齊澤克:「愛是女性的,因為女性在愛中經歷到一種神奇的無,這一宣稱的要害,在於我們儘管擁有全部的智識,若沒有愛,我就是無(nothing)。這並不是說,若有了愛,我就算是什麼(something),在愛中,我依然是無。但這無,謙卑地自覺到自身這無悖論式地對它的缺乏的真正自覺中創造了豐富。」飲江說,得到的東西就是得到的東西,但若得到了無,卻可能帶給你很豐富的東西。又自嘲:「唯有係咁諗啦。」
他的〈機遇〉寫一個美好的相遇:「機遇到來/我得以/望著你」,但整首詩,主體都維持靜止的觀望。「總是會恨(很想要)一些東西,令你願意不動。像《仙樂飄飄處處聞》裡瑪麗亞遇到大佐,在花園裡吐露美好的感覺,唱著〈something good〉,歌詞說『為何會遇到你?為何你會站在我面前?一定是我小時做了很好的事情。』遇到已經太好,難以言述的好,像這種好事無理由會發生在我身上。」這種時候,在直面相遇的美好時,飲江笑言「唔郁好過郁」。
對陌生抱持美好的信念
我們天天在城巿裡遇到陌生人,有愉快也有不愉快,沙特會說「他人是地獄」。如何對生活維持美好的信念?古老的宗教智慧教我們要善待陌生人,因為他們可能是天使或神仙所變。飲江〈陌生人是天使〉一詩引用五台山的傳說:每個上山的人都會遇到文殊。此詩背後其實是因緣假合,緣起性空,萬物無自性,都是條件和因緣構成。飲江相信,「所有野都係自己帶去」,如果想要遇到善(詩中的「智者」),必須先心中嚮往,傾前靠近,有了意願,再作修為,以頻道吸引智者,不能完全被動,「就算要等智者來敲頭,總要自己把頭伸出去。」
(给阿丹阿石)
成為一個陌生人比迎接陌生人更值得——卡内蒂
陌生人是天使
他者文殊
五台山在你握手的手裡
上山的路
猶如下山的路
必有所見
每个人都是智者如果
遇到智者
而除非你是智者
如何
你會
遇到
智者呢
朋友
陌生人
不比
你對你
自己
更陌生啊
成为智者吧
智者如是说
努力成為智者
使得
與你
相遇
的人
(比如我)
或佢
得以
成為
智者又相與
成為
智者
咁 唔系好爽咩
〈陌生人是天使〉裡面有一種正面積極的信念,與〈機遇〉的被動不動,又是另一種情狀。飲江笑言,「心是驛動的,人是被動的。」就像佛洛斯特的名詩〈林中路〉,飲江笑說自己選了易的一條,不是因為易而選,只是行得容易。」他四十年寫了二百多首,算是很少。「寫詩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在寫的過程中明白了,找到一個說法,像是可以把苦難和麻煩放入括號,讓自己不糾纏於中。否則,世上這麼多荒謬的事發生,像我寫〈石子投進湖裡〉,石子反而埋怨是湖面泛起漣漪才導致它投下去,這種倒果為因,深究下去,怎能發生,怎能繼續發生呢。」
曾有人說飲江詩「真是看得開」,飲江笑說「當我真的看得開時我就會這樣想了。」他認為人並不一定要看得開,自己也不是想要叫人看得開而寫作。他自稱作品多是惶惑,惶恐的產品,心境接近佩索亞《惶然錄》。退後和抽離,有時只因不想情況惡化。他在思考,革命總要求線性推進,像個「一」字,但他覺得,像寫書法的,起始的一頓和結尾的一挫,那裡反而有迴環的空間,有遞增有發展,累積生成,讓一切有完成的可能。
(2015,刊於佛教雜誌)
(2015,刊於佛教雜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