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006

新年快樂,或最後的時光

以前唸「文學與哲學」,有一節導修是看托爾斯泰的《伊凡.伊力奇之死》。小說講守財奴伊凡.伊力奇如何得了絕症之後,在死亡的影響下,將自己平生的各種污垢,吝嗇、自私、高傲等等,掙扎洗去,最後得到豐盛的結束。之類之類。那課導修我沒說什麼話,只在結束時問tutor:我們平時做人總有千萬感悟,為什麼在死時的感悟就可凌駕於其他感悟之上呢,為什麼它不可以也是特定環境之下受到壓力而產生的扭曲錯覺呢?tutor回答:你可以去問professor。

其實,死亡作為人生極限而揭示人生真諦,是西方哲學的一個基礎前提;tutor要回答我,應該有很多資源吧。現在想來,她之所以不回答,如果不是因為她研究莊子,就是她也像我一樣並不相信這種「關鍵時刻的感悟」。

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排斥大部分頌揚死前抒情感悟的文本,我可以為之落淚,但不會深深相信那些感悟。像《蠻夷美利堅》(barbarian invasion)般兼有抒情力量和反諷距離的作品確然不多,但我實在期望我所那麼熱愛的《泳池情殺案》導演ozon能夠做到這點。

因為以上原因,以下文字只能寫成這樣。

***

死亡不改變慣性、不改變日常。攝影師候曼癌症末期,急急對鏡籌備的「我愛你,我得了癌症」,都被慣性的憎恨和傷害模式淹沒。唯一的突破口,是與類似的人(祖母)確認同行的想望。然後各自離開。候曼的形象由花花公子到足球員,最後枯瘦如耶穌——都不過是形象設計。死亡不解決重要問題,不代表不需要謊言。死亡只是鏡象,只是幻覺,只是與童年的自己無言對視。由始至終,死亡透過幻覺來傳達力量,最酷熱之處,最寒冽之處。死亡令我們轉向偶然,而這是改變的唯一途徑——因果巨鏈鬆脫。如果竟有所謂自由,大概便是類此模樣。死亡是童年的自己終於變成陌生人,死亡不過是與自己成為陌生人而己。


***

基於同樣原因,祝各位朋友新年快樂。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睇完『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愛一個可以係超過十七年
定係亂噏o既期限: 一萬年呢?
(電車男做學生都幾型仔)

生亦何悲? 死亦何哀?

「關鍵時刻的感悟」- 我諗係針對某些人
做隻貓, 做隻狗, 死時未必(正確小小應該係唔知會唔)會頓悟
就算秋官果套『誓不低頭』, 最尾曾江病危
秋官不計前嫌去探佢, 諗住曾江會同秋官講話佢知錯…
但曾江臨死都重要狂小秋官!

常言道: 生命不在乎長短, 只在乎當中內涵

Eric Spanner said...

三上:正所謂「天理循環應不差」,牽強類比都係咁話——《大時代》臨尾,秋官o係留病房又係被青雲哥探望,秋官復做一個死撐o既角色。

而對呢度各位朋友,講到爛講到遲都係要講:合皮扭耳!

Kongkee said...

突然發覺,點解唔link我?
我個邊有兩個rhetorical pain 的link 啊!唔怪得你張飛唔中啦!ha ha ha ha!!!!!!!

TSW,或鄧小樺 said...

頂你江記!我今晚一定寫你小劇場!
廿九几網頁關閉,令我處於非常難堪的局面,要整多好多link啊!我最憎整link!可否儘快重開網頁!

Anonymous said...

或許是為了把握人生最後發言的機會 一個人在死前可能說真話 (也可能不說 也可能說假話)
不過 所謂死前說真話就是真的嗎? 或者仍受意識形態左右?
或者死前是主體已然穿越幻見的時刻?
嗯 真是複雜的問題呀

Anonymous said...

約實你,星期一晚見,我請你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