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05

好男仔

浩二寫《尋秦記》,令我想起《尋秦記》一件令我很氣憤的事:它把信陵君寫成奸角!當年看《史記.魏公子列傳》看得眉飛色舞,一整個星期都覺得自己一定要打電話給這個人約他出來吃飯。與流行文化計較史實這些很無謂,但不如趁這個時候重溫一下這麼可愛的人吧。

信陵君叫魏無忌,看過〈魏公子列傳〉就明白,自己為何這麼喜歡被倪匡這種大男人彈到體無完膚的張無忌。我一直相信,張無忌的底本就是信陵君:優柔、仁善、時常犯錯、赤子之心。

信陵君聽諫言是這樣的:一說中了,臉色都變了——馬上要聽從諫言改變車駕路向那種。所以到生死關頭,有些事他自知做了一定死,便下令門下客不准進諫,好像嗜酒的人不讓自己見到酒一樣。可是又有大粒佬來進諫——一聽了,結果還是一樣,變了臉色就去改正錯誤,即係去死了。那個時候,不知他多少歲了——還是孩子一樣的不能控制自己的臉色。

公子呢,常常會哭。有一次勁人侯羸獻計,要咁咁咁殺掉魏國大將晉鄙,公子先可以過去被秦圍既趙國救佢家姐(佢大佬魏王唔肯救,佢自己吹雞拖左幾百車就想去救)。公子個陣已經偷左趙國兵符,好大鑊,勢成騎虎,晉鄙唔死佢自己就要死。公子就喊勒:「晉鄙都係我魏國大將,我點可以為自己而殺佢。」勁人見公子咁sentimental,送走公子個陣話:公子你一定要咁做。我計住數,日子差唔多個陣,我會自刎以送公子。公子嚇到喊晒係咁求佢,侯羸睬佢都傻。點解要死?係要迫公子下手,否則候羸就白死。一個人不忍心,就會換來更殘酷的逼迫。

但〈魏公子列傳〉之所以好看,大部分是因為「客」,信陵君門下所養食客。信陵君的各種無名食客,都係仆心仆命咁為佢。這個主人看來不怎麼樣嘛,可是食客都發瘋一樣百般為他,到最後食客們都像是他的長輩,「公子」這個稱呼也讓他永遠好像未滿二十。在信陵君感覺一直年輕的情況持續下,《史記》寫了這麼一句:「當其時,公子威振天下。」就好像一張團體照,輝煌的歲月裡面難以記住的千百面容,當中有一張年青的臉。

希望大家去看精彩的
原文。comment裡則是我學士時期(天啊好久之前)交的一篇功課的部分。
這樣貼文章就不會顯得太長了,絕招!

3 comments:

TSW,或鄧小樺 said...

從魏公子窺司馬遷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能行之。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1

史記全書言及魏公子無忌凡十四處,最詳者自是〈魏公子列傳〉;次者〈魏世家〉記公子對魏國運之影響及諫王之言、〈范睢蔡澤列傳〉記公子失魏齊事;餘者如〈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等,均只以一、二句帶過,或敘事,或議論:言四君子爭相傾士之風,如〈春申君列傳〉、〈呂不韋列傳〉;記公子矯符救趙之事,如〈趙世家〉、〈平原君虞卿列〉;褒揚其尊士之賢,如〈遊俠列傳〉;寫後世人對信陵君之景仰,如〈高祖本紀〉。

史遷寫無忌公子,於四公子中最為用力,其形象最立體及具質感,其人格也最為高尚;皆因史遷認同公子為人及所行之事,並對之心生嚮慕。

從史記見公子

史遷撰史記有所謂「統一律」2,各篇取材不同;要真正一窺人物性格形象之全豹,須綜合各傳並讀。

謙恭下士
書中言及公子,多言其下士好客;而〈魏公子列傳〉詳寫公子待客之真及客報公子之深。

值得注意的是,史遷言齊孟嘗、趙平原(楚春申徒以名齊,其實不符)乃「喜士」、「養士」(「徒豪舉耳」3),而魏公子是「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孟嘗、平原所善遇者,乃歸其門下之士,而公子乃是「求士」於巷尾山頭,與之交遊,不理其人如何低三下四。以公子之尊,為夷門監者候生執轡恭和不變;毛、薜二公博徒販漿者,公子從之遊。此固謙恭也,更難得者是公子求士純是愛才,非為己用:朱亥故不復謝久矣,毛、薜二公也只是十年方為公子一言,公子從不疑之、疏之。且毛、薜所言乃逆耳忠言,然「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救趙」;公子驕而客諫之,「立自責,似無所容者」。即失魏齊事,候羸譏之,公子「大慚,駕如野迎之」4,一如前事。不以逆耳不受,從諫如流,是真謙遜也。史遷好作對照,〈魏公子列傳〉數將平原君與公子作比對。如以平原君言「公子妄人耳」的輕率驕傲,對比公子的謙和誠懇(「其不足以遊」之評看來就堅實得多了)。文中更有言「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等語,直接將二人作比較,以示二人齊名,而高下若此。

公子愛客下士,而客亦敬愛公子甚深:平日用命者如探趙陰事者、萬端說王者等不復待言,小處如見候生輕公子而竊罵者,大處如生死關頭與公子赴秦軍者,均視公子如至親,似公子未出一言,而眾願為公子萬死不辭。四公子之客,皆為主效力,而諫於德行之客(真關心也,非徒為利用),唯魏公子有之。候生城府之深遠勝公子,然處處為公子打算,竟自剄以送,其情極摯。有關〈魏公子傳〉中之「客」,李景星說得最好:

「通篇以客起,以客結,最有照應。中間所敘之客,如候生,如朱亥,如毛公、薜公,固卓卓可稱;餘如探趙陰事者,萬端說魏王者,與百乘赴秦軍者,斬如姬仇頭者,說公子忘德者,背魏之趙者,進兵法者,亦皆隨事見奇,相映成姿,公子一生大節在救趙卻秦,成救趙卻秦之功,全賴乎客。而所以得客之力,實本於公子之好客。故以好客為主,隨路用客穿插,便成一篇絕妙佳文。寫候生處,筆筆如繪,乃又為好客成頰上毫毛也。」5

蓋〈魏公子傳〉非寫公子一人,乃是寫「公子與客」;客在傳中如烘雲托月。李氏之言,深得史遷意也。「士為知己者死」為〈刺客列傳〉一篇綱領,〈魏公子列傳〉固不及〈刺客列傳〉悲涼激烈,但亦深得後者神影。公子後與賓客飲酒為樂四歲而卒雖使人唏噓,但總算以善終,公子及其門客集團也算是喜多於悲了。

仁愛寬厚
〈報書〉中有云:「愛施者仁之端也」。《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公子為人仁而下士」7,這個「仁」,乃是指其多情不忍。秦圍邯鄲,平原君讓公子,云「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即心動,便與客請之魏王,「度之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赴秦軍,與趙俱死」,此誠「以肉投餒虎」也。公子富貴安逸,而為此輕生之舉,念姊弟情也。且同為骨肉,魏王按兵而公子赴死,公子多情過人也。晉鄙與己,可謂不俱生矣,猶憐宿將而泣,純以真情流露,非為虛名,直近於婦人之仁,故候生自剄以堅公子意。秦挾長平之捷,勢如狼虎,公子往救趙,兵力自然是多多益善;然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思其因有二:一以與秦戰兇險,士卒恐多死傷;二以公子矯軍符,殺宿將,此去亦如叛魏,還日不可知;後終遣將領兵回而自與客留趙。公子不忍兵卒家庭離散、老無所養,其仁一至於此。史遷更以候生與公子作一對照。候生佯無片語送公子,算公子必還,公子心有不快,果如其算;候生獻朱亥計,言生死而不動於色,而公子泣;此可見公子之多情忠厚。公子無機心而待候生厚,候生機關算盡皆為公子,實亦待公子至厚。

明於形勢
〈魏公子列傳〉中的公子淳樸若孺子,處處有賢人蔭護。而在〈魏世家〉裡,公子為伐韓事進言於王,卻表現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精明一面。進言之中,洞察秦之貪戾,分析韓魏秦諸國之強弱,推測其戰略行動,詳列地理環境、歷史事實為佐證,闡明親秦伐韓與存韓抗秦之利害所繫,在在顯示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識見。至於「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己」等句,則直有縱橫家的煽動口氣。魏世家的這一段,反映了公子人格的另一面:公子並非純以天性淳樸,實亦知安危存亡之分,固不似春申君之喪於李園8手也。

其實在〈魏公子列傳〉中,公子畏魏王怒而不歸於魏,也顯見其對自身安危之顧忌,非全無算計。後受毀於魏,公子亦識去就之分,謝病不朝,實深諳「功高蓋主」、「稅駕避榮」9之理。只是史遷收斂筆墨,寫得含蓄而已。

以公子之不忍,固非一政客;然公子威振天下,除因士之效命外,公子本身亦應有過人材幹,即識士亦在本身之眼光也。

優柔膽怯
前人多謂單讀〈魏公子列傳〉不能見公子全貌,皆因〈范睢蔡澤列傳〉一段故事:秦求魏齊以報范睢,平原君為匿魏齊而被秦挾持,虞卿為救魏齊而棄相位,投奔公子。公子畏秦而猶豫,曰:「虞卿何如人也?」候羸譏公子之不知人,公子大慚而迎之,然魏齊聞公子猶豫,竟怒而自剄。魏齊之死,是由公子之優柔畏秦所導致。在〈范睢傳〉中的公子,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如〈魏公子列傳〉裡那樣好義勇為。而平原君為友受挾持,虞卿為友棄相印,二者均毫不猶豫,氣概顯得比公子高得多了。

其實我認為公子優柔寡斷、易受人影響的性格在〈魏公子列傳〉裡亦有著墨,只是避重就輕,不像〈范睢傳〉裡那樣語帶辛辣。如不肯歸救魏,乃是意在存己,而置魏於次矣。然公子從諫如流,毛、薜二公言未畢,而立變色趣駕(猶受候羸譏而大慚出迎),史遷力寫公子之知錯,然而我們也可窺見公子意志並不十分堅定。

蓋公子非完人,平素行事亦多有錯失:如驕救趙之功而自矜,幸得客諫之;即救趙之舉,亦因平原君之讓公子。〈報任安書〉有云「夫人莫不貪生惡死」。可見公子欠先見之明,易為人言所動。而誡門下不得為魏王使疏通,則是明知一見魏使便再狠不下心必然歸魏,如酒徒欲戒酒而避見酒器,令人莞爾。平原君年餘方知斬美人頭10,公子之知錯立改,又高出許多。從魏公子窺司馬遷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能行之。作〈魏公子列傳〉第十七。」1

史記全書言及魏公子無忌凡十四處,最詳者自是〈魏公子列傳〉;次者〈魏世家〉記公子對魏國運之影響及諫王之言、〈范睢蔡澤列傳〉記公子失魏齊事;餘者如〈秦始皇本紀〉、〈高祖本紀〉等,均只以一、二句帶過,或敘事,或議論:言四君子爭相傾士之風,如〈春申君列傳〉、〈呂不韋列傳〉;記公子矯符救趙之事,如〈趙世家〉、〈平原君虞卿列〉;褒揚其尊士之賢,如〈遊俠列傳〉;寫後世人對信陵君之景仰,如〈高祖本紀〉。

史遷寫無忌公子,於四公子中最為用力,其形象最立體及具質感,其人格也最為高尚;皆因史遷認同公子為人及所行之事,並對之心生嚮慕。

從史記見公子

史遷撰史記有所謂「統一律」2,各篇取材不同;要真正一窺人物性格形象之全豹,須綜合各傳並讀。

謙恭下士
書中言及公子,多言其下士好客;而〈魏公子列傳〉詳寫公子待客之真及客報公子之深。

值得注意的是,史遷言齊孟嘗、趙平原(楚春申徒以名齊,其實不符)乃「喜士」、「養士」(「徒豪舉耳」3),而魏公子是「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孟嘗、平原所善遇者,乃歸其門下之士,而公子乃是「求士」於巷尾山頭,與之交遊,不理其人如何低三下四。以公子之尊,為夷門監者候生執轡恭和不變;毛、薜二公博徒販漿者,公子從之遊。此固謙恭也,更難得者是公子求士純是愛才,非為己用:朱亥故不復謝久矣,毛、薜二公也只是十年方為公子一言,公子從不疑之、疏之。且毛、薜所言乃逆耳忠言,然「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救趙」;公子驕而客諫之,「立自責,似無所容者」。即失魏齊事,候羸譏之,公子「大慚,駕如野迎之」4,一如前事。不以逆耳不受,從諫如流,是真謙遜也。史遷好作對照,〈魏公子列傳〉數將平原君與公子作比對。如以平原君言「公子妄人耳」的輕率驕傲,對比公子的謙和誠懇(「其不足以遊」之評看來就堅實得多了)。文中更有言「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等語,直接將二人作比較,以示二人齊名,而高下若此。

公子愛客下士,而客亦敬愛公子甚深:平日用命者如探趙陰事者、萬端說王者等不復待言,小處如見候生輕公子而竊罵者,大處如生死關頭與公子赴秦軍者,均視公子如至親,似公子未出一言,而眾願為公子萬死不辭。四公子之客,皆為主效力,而諫於德行之客(真關心也,非徒為利用),唯魏公子有之。候生城府之深遠勝公子,然處處為公子打算,竟自剄以送,其情極摯。有關〈魏公子傳〉中之「客」,李景星說得最好:

「通篇以客起,以客結,最有照應。中間所敘之客,如候生,如朱亥,如毛公、薜公,固卓卓可稱;餘如探趙陰事者,萬端說魏王者,與百乘赴秦軍者,斬如姬仇頭者,說公子忘德者,背魏之趙者,進兵法者,亦皆隨事見奇,相映成姿,公子一生大節在救趙卻秦,成救趙卻秦之功,全賴乎客。而所以得客之力,實本於公子之好客。故以好客為主,隨路用客穿插,便成一篇絕妙佳文。寫候生處,筆筆如繪,乃又為好客成頰上毫毛也。」5

蓋〈魏公子傳〉非寫公子一人,乃是寫「公子與客」;客在傳中如烘雲托月。李氏之言,深得史遷意也。「士為知己者死」為〈刺客列傳〉一篇綱領,〈魏公子列傳〉固不及〈刺客列傳〉悲涼激烈,但亦深得後者神影。公子後與賓客飲酒為樂四歲而卒雖使人唏噓,但總算以善終,公子及其門客集團也算是喜多於悲了。

仁愛寬厚
〈報書〉中有云:「愛施者仁之端也」。《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公子為人仁而下士」7,這個「仁」,乃是指其多情不忍。秦圍邯鄲,平原君讓公子,云「獨不憐公子姊邪?」公子即心動,便與客請之魏王,「度之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赴秦軍,與趙俱死」,此誠「以肉投餒虎」也。公子富貴安逸,而為此輕生之舉,念姊弟情也。且同為骨肉,魏王按兵而公子赴死,公子多情過人也。晉鄙與己,可謂不俱生矣,猶憐宿將而泣,純以真情流露,非為虛名,直近於婦人之仁,故候生自剄以堅公子意。秦挾長平之捷,勢如狼虎,公子往救趙,兵力自然是多多益善;然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思其因有二:一以與秦戰兇險,士卒恐多死傷;二以公子矯軍符,殺宿將,此去亦如叛魏,還日不可知;後終遣將領兵回而自與客留趙。公子不忍兵卒家庭離散、老無所養,其仁一至於此。史遷更以候生與公子作一對照。候生佯無片語送公子,算公子必還,公子心有不快,果如其算;候生獻朱亥計,言生死而不動於色,而公子泣;此可見公子之多情忠厚。公子無機心而待候生厚,候生機關算盡皆為公子,實亦待公子至厚。

明於形勢
〈魏公子列傳〉中的公子淳樸若孺子,處處有賢人蔭護。而在〈魏世家〉裡,公子為伐韓事進言於王,卻表現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精明一面。進言之中,洞察秦之貪戾,分析韓魏秦諸國之強弱,推測其戰略行動,詳列地理環境、歷史事實為佐證,闡明親秦伐韓與存韓抗秦之利害所繫,在在顯示了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和識見。至於「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己」等句,則直有縱橫家的煽動口氣。魏世家的這一段,反映了公子人格的另一面:公子並非純以天性淳樸,實亦知安危存亡之分,固不似春申君之喪於李園8手也。

其實在〈魏公子列傳〉中,公子畏魏王怒而不歸於魏,也顯見其對自身安危之顧忌,非全無算計。後受毀於魏,公子亦識去就之分,謝病不朝,實深諳「功高蓋主」、「稅駕避榮」9之理。只是史遷收斂筆墨,寫得含蓄而已。

以公子之不忍,固非一政客;然公子威振天下,除因士之效命外,公子本身亦應有過人材幹,即識士亦在本身之眼光也。

優柔膽怯
前人多謂單讀〈魏公子列傳〉不能見公子全貌,皆因〈范睢蔡澤列傳〉一段故事:秦求魏齊以報范睢,平原君為匿魏齊而被秦挾持,虞卿為救魏齊而棄相位,投奔公子。公子畏秦而猶豫,曰:「虞卿何如人也?」候羸譏公子之不知人,公子大慚而迎之,然魏齊聞公子猶豫,竟怒而自剄。魏齊之死,是由公子之優柔畏秦所導致。在〈范睢傳〉中的公子,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如〈魏公子列傳〉裡那樣好義勇為。而平原君為友受挾持,虞卿為友棄相印,二者均毫不猶豫,氣概顯得比公子高得多了。

其實我認為公子優柔寡斷、易受人影響的性格在〈魏公子列傳〉裡亦有著墨,只是避重就輕,不像〈范睢傳〉裡那樣語帶辛辣。如不肯歸救魏,乃是意在存己,而置魏於次矣。然公子從諫如流,毛、薜二公言未畢,而立變色趣駕(猶受候羸譏而大慚出迎),史遷力寫公子之知錯,然而我們也可窺見公子意志並不十分堅定。

蓋公子非完人,平素行事亦多有錯失:如驕救趙之功而自矜,幸得客諫之;即救趙之舉,亦因平原君之讓公子。〈報任安書〉有云「夫人莫不貪生惡死」。可見公子欠先見之明,易為人言所動。而誡門下不得為魏王使疏通,則是明知一見魏使便再狠不下心必然歸魏,如酒徒欲戒酒而避見酒器,令人莞爾。平原君年餘方知斬美人頭10,公子之知錯立改,又高出許多。

Eric Spanner said...

若然妳以正文o既寫法解釋古書畀妳o既(補習)學生聽,睇怕佢o地會畀多少少心機聽書。

TSW,或鄧小樺 said...

如果我唔係咁解,我仲教乜撚野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