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我就是總在這些情感殘餘的關口,折返。到目前為止,我仍然認為這是不投降的一種方式。
傳遞想像,記念錯誤

父母未必有專業證書,但應該總有一些東西要傳遞給孩子吧?上至書法音樂、下至煎蛋修水喉;父母自己的人 生歷史和世界觀,更要好好傳遞。台灣的著名小說家、讀書人張大春,就不想子女與文字、中國傳統知識隔絕,千方百計想把他的古籍知識(張氏碩士論文研究漢代 經籍),及作為小說家的想像力傳遞給一雙子女。嘩,莫說台灣教育近年有「去中國化」的傾向,在影象世代裡要傳遞文字,就已夠叫人頭大。而張大春這麼聰明的 人,總有他的辦法。張氏近著《認得幾個字》,就是他變盡魔術要讓孩子寫字、識字的鬥法過程,50個字的故事,溫馨、慧黠又令人捧腹。說到底,家庭是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其實教育,亦不過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故事,共同經歷
在一般印象裡,古代經籍、語文知識,幾乎是全然從 由權威說了算。歷年正音正字節目,風格容或不同,但總要有權威人士出來,敲定哪個讀音/字義/寫法才是「正確」的。老實說,筆者自己唸中文系出身,知道考 證其實存在可議之處;況且,對待語言,到底應持溯本正源堅持古義的態度,還是視之為一種流動狀態以現世情況為出發點,實在是信仰上的差別。
在 語言方面,張大春幾乎可說是他說什麼別人都信的權威大家。書一開始,張氏就從自己私藏的數千條題庫裡(私列題庫真是愛戀的程度),抽列十條選擇題要讀者回 答——這是權威的姿態吧?但張氏馬上承認,題庫裡的問題答案他自己也時時忘卻,題庫的意義其實是考自己、迫自己重溫。而他也絕不給予短短答案了事,每個答 案毋寧都是一個故事——這像是邀請讀者(也包括教育對像即子女)與作者同時一起回溯時光荏苒,重新經驗一次,說者與受者之間才能建立共同感和親厚的關係。
權威難免孤獨 錯誤才是歷史
像 「谷駒之嘆」這個成語,書裡引出原典《詩經.小雅.白駒》解說正義,但更鮮明的是張氏先父:張老先生每唸〈白駒〉都拊掌大笑,原來他小時頑皮逃學,塾裡的 老先生就一邊抽以藤條、一邊改了這首〈白駒〉來耍他(像我們改流行歌詞來耍同學)。張大春一直記住父親的笑、一直錯解〈白駒〉直至大學,但父親童年時頑皮 的樣子,就靠誤解和想像留在他心裡。換言之,張大春要說的是,錯誤和經歷乃是情感和生活歷史,沒有錯誤和經歷,知識權威就孤單不立。父母擁有權威,但要真 正令兩代之間溝通融合,更重要的毋寧是容納錯誤,從中建立獨特的個人。
和許多港人一樣,張大春小時大概只有服從父親的份兒;也和香港人一 樣,張氏看自己兒女是脾氣夠大、性情古怪。循循善誘、如捕獸的耐心,孩子評曰「你就是窮緊張。」張氏將自己的無奈寫得詼諧;而張老先生持一盞酒看大春寫功 課那種既嚴格又隨心的教育態度,神態真是叫人神往。父母也是兒女,家庭教育與溝通其實也應包括父母的上一代。在與下一代失去聯繫時,孤立的中年人開始尋找 上一代的聯繫,這大概也是呂大樂《四代香港人》的情懷。
香港人是很有趣的矛盾動物。他們未必有興趣自己去追尋發掘字義的源流,但字典(和 地圖)作為工具書卻是香港歷年暢銷書;也許香港人是把知識或者權威當成工具,卻未必將之與信仰或思想連繫起來。古典語言知識,固然有穩定保險的權力與市 場,但卻失去了與生活的連繫——擬人化地想,權威實在非常孤獨。張大春說有段時間他一意要在古詩裡用那些連自己都忘了的字,不是為賣弄,而是覺得一旦不 用,那些字就死亡。而他又用想像力讓那些知識活過來:觔斗雲或《說文解字》,古典不是死去的經籍,而是刺激的想像空間。
九十年代在大學裡 人人讀張大春的「大頭春三部曲」,為《大頭春的生活週記》裡那些繞過和調侃權威的手段發笑,為《我妹妹》的頑強和《野孩子》的悲情低迴傷心,張大春一度是 反叛青年頭領。呂大樂說戰後嬰兒成長時享有了許多自由,卻不給予空間下一代;張大春也在抵拒同樣的保險家長觀吧。雖然《認得幾個字》裡面的中產階級生活照 有點陌生,但我真希望世上家長都看看這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