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2013

六四是良知與勇氣



是否參與六四維園集會成為城中辯論的議題,不少人批判支聯會的六四晚會,尤其「愛國愛民,香港精神」受到甚大反彈。六四與香港精神不能說沒有關係,經歷六四洗禮的一代,如今仍是香港本土的中堅一代,但這一代,有其獨立精神,不會完全服膺任何帶頭領袖,常常批評支聯會。

香港精神當然不是愛國愛民,不然六四就不會令人這麼刻骨銘心。難得有首歌,也只是〈愛自由〉。香港人現實、拜金、無夢、縮骨;然而在八九年,受到感召,愛國的人之外,平民百姓也行動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坐在大球場唱歌抒發心聲,萬般無力我們還有淚水和燭光,自己的肉身。

超越利益的良知

什麼是良知?有人與我爭辯,說香港人對於強國人而言是雞蛋對石牆,「無視自己處在雞蛋地位而誓要做浪漫左傾小資(即同情強國人),不但是愚昧而且是缺乏良知!」我回答:我倒真是沒聽過「良知」是和自己處在什麼地位有關的。良知是天賦的道德能力,與生俱來的善惡分辨能力。良知就是超越人的位置,超越性的道德直觀。見孺子將入於井,人無不有怵惕惻隱之心,伸手欲拯救,甚至一直承擔使命。良知或會被說成不智,因為良知本是不經計算的。大哲學家康德在《道德形上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只有「好的意志」(good will)才是無限地好;在世界以內或以外,除了好的意志之外,我們不能存想任何無限之物。 所謂無限地好,是指「在任何情形下皆是好」的意思。康德認為道德行為是一種「義務」,甚至不看是否能達到目的:出自義務的道德行為,是不受任何愛好或利己心的驅使,純粹是出自義務自身:由義務而出的行動是排除個人之喜好,所以出自義務的道德行為是出自善意本身,自善意出發的道德律,才具有絕對的善。而這種道德法則,是先天、普遍、必然的。

六四就是香港人不計利益、不問後果、一發不能收的良知。良知或會受日常生活掩埋,但迸發過的集體良知光芒還可以照亮很久很久。港人的紀念六四行為,讓這個金融掛帥的城巿,在道德層面獲得世界的尊重。

無懼的勇氣

良知召喚勇氣。我們深知,在六四中被殺害、受傷的平民,都是勇於對抗強權,為同伴擋子彈、肉身擋槍炮而致死的。王維林在坦克前隻身擋駕,那孤獨的身影何其震撼,我想他絕對不經計算,只是出於道德的直觀感召。大學時我把王維林的照片放在案頭,寫著「希望能擁有,這樣的勇氣」。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很多。

看看受到政治迫害、被港共政權一次又一次抓起來的人們,他們都有六四的經驗。其實還不明白麼?能夠為香港、為民主而死的幾代人,都受過六四薰陶洗禮。因為在我們眼見的世界中,別無目擊的、如此近距離而巨大的良知勇氣真人行動。年輕的一代不曾經過,但很多孩子願意去維園了解一下,這是很好的。他們將來會守衛香港,根據良知而勇敢行動。如果要把六四和香港切割開來,那是要把良知與勇氣的集體經驗從香港人的血肉中割離。怎麼可能?

(刊經濟日報)

1 comment:

city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