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文。香港文學節完了之後一度一肚子火,想要寫一篇「文學節,到底要不要搞?」的文章,大綱都擬出來了。後因工作太忙不了了之。於是下面的文章提醒我,失職就是犬儒的幫兇。原來這個post的主題是責任。看看人家都搞到什麼地步了!
外勞、革命家、行為藝術老祖母共聚一堂的台北詩歌節
文╱李靜怡
才剛一坐下,台北詩歌節策展人詩人鴻鴻就說起外交部不發給詩展外賓,加勒比海文學界國寶級詩人南希.摩瑞虹(Nancy Morejon)簽證,並要求摩瑞虹入境第三國去領取台灣簽證的荒謬事,身為邀請國拒發簽證並申稱只有國家級官辦活動才能得到中央發給的落地簽,在國際外交上向來吃軟怕硬的外交部,卻對文化外交活動強硬異常。外交部主事科長和策展人鴻鴻溝通之時強調古巴又非台灣邦交國,並指鴻鴻身為「民間人士」毫無與外交部溝通的對等地位,聲稱要也是文化局長廖咸浩來對談,而文化局長對此事興致缺缺,認為詩歌節為何不找歐美詩人來參與,甚至提供一長串法國詩人名單。
外交部蠻橫的鎖國態度搞得此位全世界邀約不斷的文學詩人意興闌珊,頻頻推辭,經過往返數日的連絡,摩瑞虹拒絕台北詩歌節的盛情,更讓鮮少有機會邀得國際重要人物的藝文界對外交部相當憤怒;另位車臣革命詩人阿普提.碧蘇塔諾夫(Apti Bisultanov)又因外交部看到詩人簡介上的遊擊隊員背景的短短幾字,決定同樣拒發簽證,外交部大力阻撓深度文化外交,實為台灣境內兩黨全力鬥爭只求內耗的微型縮影,政府各部門檯面下波濤暗湧,消耗的不僅是國家社會成本,國內與世界文學藝術交流成長的機會,也會影響到國內藝術節的國際風評。詩歌節開跑在即,鴻鴻只好央求文建會與民進黨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去說情,一切生死未定。鴻鴻帶著自嘲口吻說,看來以後只能請大眾刻板印象中的「世界」詩人來台,好比歐美國家,才可以順利過關,免受刁難,外交部如此把桂冠級世界詩人擋在自家門外,讓國內詩界失去與前輩詩人對談的機會,實是輕怠外交部職責,眼界狹窄。相較於登上世界舞台許久的北京藝術界,台灣的國際藝文盛會面對狹小非常的發揮空間,只能自嘆。
其實早在選擇外賓名單之時,相關政府單位對於一開始鴻鴻挑選的傑出孟加拉女詩人、菲律賓詩人、西藏詩人,與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呼聲很高,詩作具強烈社會批判意識與民眾運動背景的韓國詩人高銀Ko Un興趣缺缺;反希望詩展能找一些非亞裔民族面孔,好在媒體上更有所謂國際觀感。有趣的是,策展人鴻鴻延續去年的中東詩人主題展,亟欲以詩歌節重新思考或嘗試建立台北市民的國際觀感,翻翻手中詩歌節手冊,可以明顯感受所邀國際詩人皆來自台灣社會容易忽略的國家,獨立僅十五年的前邦交國馬其頓,同樣卡在獨立與統一兩難之間並被國際媒體簡化為恐怖主義基地的車臣,追求獨立多年的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與共產古巴。
而詩展閉幕更邀請勞工局每年所辦的外勞詩歌節,三位得獎傑出詩人朗誦詩作,再由楊照唸其中譯版本,結束此世界詩會;而鴻鴻也計劃於明年翻譯阿拉伯世界詩選,談起中國境內早已有多本翻譯成熟的阿拉伯詩選,並且尋找巴斯克譯者與車臣文譯者都相對容易許多,鴻鴻感嘆國內相對薄弱的國際接軌能力,與島上官員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大公務員心態與對世界文化交流斷層的推波助瀾。而對於台北詩歌節所挑選之女性詩人比例相當稀少,雖然比起法國龐畢度中心飽受全世界抨擊的男女藝術家自1977年建館以來的展出比率(86:14)來說,還算稍稍地進步,鴻鴻表示,明年詩歌節男女詩人比率一定會合理許多,以公平反映詩壇現狀。今年預定五位參展外籍詩人中,只有古巴的摩瑞虹為女性,而與會國內知名詩人女性也佔了極小的比率,的確相當失衡,但也反映國內策展中男女藝術家始終比例懸殊,與女性藝術家難在大型策展中出線發表的真實處境。
「我的世紀詩選」為詩歌節的國內單元,邀請十位資深詩集主編或主筆挑選十首私愛的台灣現代詩,在一百首詩作裡,夏宇作品被選了四次,而去年當選台灣十大當代詩人的洛夫則意外地無一作入選。鴻鴻認為詩評界對夏宇詩作缺乏評論語彙,每個人都讀與熱愛夏宇,但是對其作品從事評論卻相當缺乏傳統評論作基石,詩評界遲遲難以開展對夏宇詩作的深度文學評論與研究。鴻鴻邀請當年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的小說家王文興與夏宇對談,王文興立刻安排從香港前來並寫信給夏宇稱其為五四以來,台灣文學家第一人,而夏宇收到信以後,經過兩三天的思考,以詩人的怯場害羞婉拒詩歌節的邀約,讓所有人相當感到可惜。
詩歌節相邀的國際詩人其詩作皆充滿政治性批判與關照現實社會的力量,作為詩人,鴻鴻認為國內年輕詩人背負著國內詩界過往逃避大敘述,大意識型態,將政治意圖轉化純美學表現的隱匿風格,多半集體沉醉於描寫小男小女的抒情流水,而非激烈置換中文詩的傳統。今年相邀的馬其頓詩人索蘭.安切夫斯基(Zoran Anchevski),詩境殘酷複雜,批判現今世界變態的英雄主義文化,具有強烈馬其頓民族風格。摩瑞虹詩作主題極為廣泛,普遍皆強烈反種族隔離制度並探索跨文化與革命,具女性主義背景,並被視為支持古巴國家主義與革命的重要文學界領袖。作品犀利、愉悅、自嘲並極具歷史開闊性與語言音律,詩歌節並安排舞者表演其詩作。
詩成為詩人信仰系統再現與有效的抗爭表演及論述的宇宙,而隨處可唸的宣告本質又相當適合成為行動主義工具;鴻鴻並打算帶著所有外賓前去樂生院並邀請詩人作詩,再共同發表。而詩歌節影像單元─「番紅花影展」中,播放《巴爾幹巴洛克》,是為自稱「行為藝術老祖母」的行為藝術家Marina Abramovic近幾年的作品,Abramovic從七零年代開始前衛行為藝術創作,和同時期的VALIE EXPORT,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白南隼(Nam June Paik)齊名,作品探索精神與肉體自由空間,幾度於創作過程中陷入昏迷甚至瀕臨死亡,介紹她的網站總是出現相當少用的字眼好比lacerate(撕裂),flagellate(鞭打╱重擊),asphyxiation(窒息),詩歌節播放此部前衛藝術中較少討論的「Actionist Art」領域,可以窺見詩歌節的企圖心。
鴻鴻笑說自己辦詩歌節有相當政治意圖,除了藉詩歌節嘗試展現「真實世界」,期望參加詩歌節民眾能思考台灣對國際社會現況的普遍冷漠,藉由現世感強烈的詩作刺激國內抒情詩壇,邀請國內詩壇前輩管管、楊澤、鄭愁予、楊照等與國際詩人對談以外,並嘗試將詩與影像、音樂、表演、前衛藝術、手工創作市集、攝影、社會議題結合,只不過在官員層層夾殺下,不知到了台北市民手中,這些意圖與理念,又剩下了幾成?
2006臺北詩歌節國際詩人
索藍‧安切夫斯基(馬其頓)
詩人、評論家、文學翻譯者,1954年出生於馬其頓首府斯克普耶市,獲加州大學美國文學碩士及斯克普耶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斯大,主講英美文學。安切夫斯基共出版五部詩集,作品廣被譯介,包括英、法、德、意、俄、希臘等十七種語言;翻譯作品則涵蓋近世紀重要詩人葉慈、艾略特、奧登、沃克特、希尼、阿米亥等十餘家。安氏曾獲馬其頓及歐陸重要詩獎暨翻譯獎多項,歷任馬其頓國際筆會秘書,現為著名詩歌節 「Struga Poetry Evenings」主席。
索蘭.安切夫斯基的語言精簡、含蘊,卻能有效地依循縱與橫的雙軸,延伸出歷史的深度以及巴爾幹文化的繁複。他恆以溫和的筆觸嘲謔人性,批評家稱之為「凌厲的抒情」。
阿普提‧碧蘇塔諾夫(車臣)
1959年生於車臣,6歲時父親即因戰爭舊傷而過世。後攻讀哲學,為活躍的詩人、編輯、出版家、游擊隊員。1992年獲車臣國家文學獎。1999年二次車臣戰爭時加入反抗軍與侵略者作戰,擔任車臣社會防衛部長,長達三年。2002年起流亡柏林。2003年獲頒國際詩人基金會大獎。該年,他留在車臣的89歲老母,目睹村落被俄軍夷為平地後猝逝。2004年出版首冊德譯詩集《閃電下的暗影》。
碧蘇塔諾夫詩中充滿戰爭的動人印痕,以及鮮明的心象。他說「信仰與詩對我而言實為一體:上帝創造世界如一首詩。」
南希‧摩瑞虹(古巴)
1944年生於古巴哈瓦那,為1959年古巴革命後現代古巴文學的重要詩人。她擁有法國語文學碩士,不僅致力詩文類創作,也勤寫散文與翻譯,同時她也是鑽研古巴詩人尼可拉斯‧紀廉(Nicolas Guillen),以及加勒比海區域人文領域的專家。1962年迄今已出版35部詩作。重要詩作包括《理查帶來他的長笛和其他故事》(1967),這本詩集1999年由烏拉圭名詩人班涅德堤(Mario Benedetti)重新編選作序,並加入其他詩作,由西班牙「掃瞄出版社」(Visor Libros)出版。此外,《沈睡如風的島嶼》(1985)、《雕琢之石》(1986)、《投到大海的瓶子》(1996)、《飛馳的繩子》(2002)等著作均為她的詩作精華。
西語國度之外,美國學院與書市對她的作品也深感興趣,1999年華盛頓特區哈沃德大學(Howard Univ.)出版有關摩瑞虹的詩作研究,由學者德克斯達-威利斯(M.DeCosta-Willis)編著,題為《如飛鳥般奇特 ——摩瑞虹的藝術》。2003年韋恩州立大學出版詩集《向內看》,2004年紐約大學頒給她「Yari-Yari當代黑人女詩人獎」。
摩瑞虹創作四十餘年來,各種文學獎項與榮譽加冕不絕如縷。《雕琢之石》、《讚頌與風景》、《風車的客棧》分別獲得1986,1997和2000的文學評論獎。1999年膺選為古巴語言學院院士;2001年獲得國家文學獎的殊榮。委內瑞拉知名出版社「蒙特亞維拉」(Monteavila)於今春出版她創作以來最大巨著的《摩瑞虹詩選集,1962-2000》,並由古巴知名劇作家與學者傅葉達‧雷昂(Gerardo Fulleda Leon)編選作序。委內瑞拉2006年第十五屆國際書展特別以摩瑞虹為專題向她致意;二十個城市並予以特殊禮遇,她巡迴推介作品,與讀者交流。今年八月在馬其頓的國際詩歌節之夜,摩瑞虹獲頒「金皇冠」世界級榮譽的詩獎,表彰她的文學貢獻。聶魯達和西班牙詩人阿爾貝帝也都曾獲頒這項殊榮。
摩瑞虹的詩作,評論向來以古巴黑人詩人紀廉的評語作為最佳註解:「我想她的詩是黑色的,就像她的皮膚一樣,當我們碰觸到它/她的精髓時,既親密又夢幻。同樣地,這也是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道地的古巴的根源,那樣深邃彷彿要穿透星球另一端。」黑人、民俗、革命,這三個根源也是三種禁忌的冒險。摩瑞虹並沒有逃避,她深刻地描繪出她黑人女子的根、古巴的風情、和革命的種子與火花。
柯曼‧烏立柏(巴斯克)
柯曼‧烏立柏生於1970年,是「後─法郎哥」時期第一代以巴斯克文創作的作家之一。第一本詩集《這一刻,請握著我的手》曾獲得西班牙2001年評論獎,並被譯成西班牙文,英文及法文。烏立柏結合音樂與多媒體,作品多次在美國東西兩岸及歐洲文學聚會中展演。巴塞隆納評論說烏立柏的作品是「城市的詩,以特殊的音韻書寫,一針見血且有穿透性…,是承襲了巴斯克口語傳統,並立足於21世紀的詩創作。」美國詩人包博‧侯門則說他的詩「簡單而具破壞力」。
烏立柏的文字非常口語化;他的創作主題也極平易近人。詩人以這種親切的語法和題材,讓我們看到他對世間情份與自然法則的了解與溫柔對待。
秀陶(台灣)
本名鄭秀陶,1934年生,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50年代的「現代派」健將,60年代隻身赴越南發展,後定居美國。中斷寫作二十餘年,至1985始重新提筆。至90年代初發現一貫之寫作方式姑無論如何出之自然,多少都有點煞有介事、或裝模作樣之味道。唯有拋棄一切韻律、雅緻之語言、呈現之態度等等與詩絕無關連之附件,而以無面具、極親切之散文體寫作,方能極純淨地將詩思呈示出來。近十餘年來秀陶之作品100%皆為散文詩,其譯作亦皆為散文詩。且對散文詩之理論、歷史等落力研究。至是除棄除韻文之積習外,連帶其濫情、抒情、情緒之玩弄,乃至風格方面的油腔滑調、文字方面的遊戲俏皮等等也都一掃而光。
秀陶早期作品因自己之顛沛流離,全部亡失,現僅能自各選集中尋得部分,如《六十年代詩選》、《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詩卷》等。2000年洛杉磯《新大陸》詩刊出版秀陶之第一部詩集《死與美》。集內收散文詩32首。台北詩歌節邀請秀陶返台,有將秀陶重新納入台灣現代詩發展系譜之心意。秀陶並同時出版詩集《一杯熱茶的工夫》,收新作60首,邀老友商禽作序、楚戈插圖,為他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秀陶窮畢生之力翻譯的世界散文詩選粹,也以《不死的章魚》為題,由夏夏插圖,在台灣出版。
資料出處:破報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overStory/2006/10/27/433_4cover/inde
2 comments:
嘉賓逃返國內,似乎係要避開集體收聽聚會。
嘉賓當日做完節目甚感暢快,以至與我握手。
你當林輝冇到呀?!林輝一個打十個!
Post a Comment